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从对初级胆汁酸合成的影响,探讨醋炙增强乳香改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2,4,6-三硝基苯磺酸(2,4,6-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法建立UC大鼠模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TQ-MS)法测定大鼠...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醋及其在中药醋炙中作用的相关报道,为中药醋炙机理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醋及醋炙中药的文献进行综述汇总.结果:对醋中化学成分及其随陈放时间的变化、醋中成分分析方法、醋中主要活性成分药理作用、醋炙工艺、醋炙对中药成分和功效的影响进行了归纳总结.结论:采用现代方法研究醋中的成分,对阐明醋在中药醋炙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比乳香醋炙前后11-羰基-β-乳香酸(11-keto-boswellic,KBA)、3-乙酰-11-羰基-β-乳香酸(3-acetyl-11-keto-boswellic acid,AKBA)、榄香醇酸、β-榄香酮酸、tsugaric acid A、9,11-去氢-α-乳香酸、9,11-去氢-β-乳香酸、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α-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α-乳香酸(3-acetyl-α-boswellic acid,α-ABA)和3-乙酰β-乳香酸(3-acetyl-β-boswellic acid,β-ABA)13个乳香酸成分含量变化,探究不同炮制条件对含量变化的影响,考察差异乳香酸成分抗炎活性,初步揭示乳香醋炙增效机制。方法 制备不同炮制温度和炮制时间醋乳香,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仪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仪(UPLC-TQ-MS)建立13种乳香酸成分含量测定方法。采用Acquity UPLC BEH C18色谱柱(100 mm×2.1 mm,1.7 μm),以0.1%甲酸+5 mmol/L乙酸铵水溶液-0.1%甲酸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0.3 mL/min,柱温40℃,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源,多反应监测(multi-reaction monitoring,MRM)模式;建立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的炎症细胞模型,通过ELISA法测定乳香、醋乳香、单体(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和乳香+单体(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对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以及IL-6的影响。结果 随醋炙温度升高或炮制时间的延长,乳香中榄香醇酸、β-榄香酮酸、tsugaric acid A、9,11-去氢-α-乳香酸、9,11-去氢-β-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α-乳香酸、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α-ABA和β-ABA 9个乳香酸含量升高幅度增大,而KBA、AKBA、α-乳香酸、β-乳香酸4个成分含量降低幅度增大,其中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含量变化幅度最大。炮制温度引起的成分变化强于炮制时间的影响。乳香酸类成分含量升高或降低与成分结构有关;乳香醋炙后抑制炎症因子分泌的作用显著增强,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显示出明显的抑制炎症因子分泌活性。结论 温度是影响乳香中乳香酸成分变化的重要因素,含量升高或降低与结构有关。3-乙酰-9,11-去氢-β-乳香酸含量变化最大,该成分具有显著的抗炎活性,可能为乳香醋炙增效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确定醋乳香挥发油及水提液中是否含有乳香酸类成分,并通过比较乳香酸类成分含量和抗炎活性来确定醋乳香最佳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水提法、乙醇提取法及水蒸气蒸馏-乙醇连续提取法提取,比较6种主要乳香酸类成分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α-乳香酸,3-乙酰-β-乳香酸,11-羰基-β-乳香酸和11-羰基-3-乙酰-β-乳香酸的含量,以及对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炎症模型产生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探讨醋乳香的最佳提取方法。采用HPLC测定6种乳香酸类成分的含量,流动相0.1%磷酸水溶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210 nm和250 nm。结果:在醋乳香挥发油中检测到4种乳香酸类成分,但提取率较低(1.73%~13.02%),水提液中含有上述6种乳香酸类成分。相同提取条件下,乙醇提取法的效率最高,6种成分的提取率81.09%~88.38%。水提法、乙醇提取法及水蒸气蒸馏-乙醇连续提取法细胞液中TNF-α质量浓度分别为(2.248 5±0.332 2),(1.933 2±0.422 9),(2.148 3±0.534 3)μg·L~(-1),IL~(-1)β质量浓度分别为(25.53±3.23),(23.22±3.24),(24.32±4.32)ng·L~(-1)。最佳乙醇提取工艺为加8倍量95%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30 min,各成分的提取率均90%。结论:醋乳香挥发油中含有少量乳香酸类成分,水提液中也含有乳香酸类成分;采用乙醇提取法时,乳香酸类成分的提取率和抗炎活性最强。  相似文献   
5.
该文采用HPLC-Qq Q-MS技术对不同产地珠子参中的5种成分建立含量测定方法。色谱条件为Zorbax XDB-C18(4.6mm×100 mm,1.8μm),流动相乙腈(含0.1%甲酸)-0.1%甲酸水梯度洗脱,流速0.5 m L·min-1,柱温30℃。质谱条件为正离子检测模式,采用电喷雾电离源(ESI),扫描方式为多反应离子监测模式(MRM),定量分析离子分别为人参皂苷Re m/z 203.2,人参皂苷Rg1m/z 202.9,人参皂苷Rf m/z 365.0,人参皂苷Rd m/z 789.1,人参皂苷Ro m/z 360.9,干燥气流速10L·min-1,干燥气温度300℃,雾化气压力45 psi(1 psi=6.895 k Pa),毛细管电压4 000 V。结果显示5种人参皂苷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1)。人参皂苷Re、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f、人参皂苷Rd、人参皂苷Ro线性范围分别在3.33~66.60μg(r=0.999 1),2.83~56.54μg(r=0.999 2),0.32~6.51μg(r=0.999 2),12.55~251.00μg(r=0.999 3),0.85~16.90μg(r=0.999 5),范围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n=6)均在100.8%~104.6%,RSD均3.0%。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人参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6.
目的:确定引起南北方醋乳香颜色差异的炮制因素,并分析对乳香主要6种乳香酸含量的影响。方法:收集不同地区市售醋乳香,分别采用文火和中火两种温度醋炙不同时间,得到不同醋乳香样品。直观观察醋乳香颜色,应用色差仪测定色度参数值,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6种主要乳香酸成分含量。采用Zorbax Extend-C1(8 4.6 mm×50 mm, 1.8 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250 nm,柱温30 ℃。结果:直观观察表面颜色,北方醋乳香呈现黄色或棕黄色,南方则为棕褐色或黑褐色,显示炮制程度不同。色度参数值显示,市售北方和南方醋乳香的亮度L*值和红绿色度a*值差异显著,L*值分别为75.327-80.746和44.321-49.527,a*值分别为5.378-6.502和9.423-9.978,蓝黄色度b*值没有明显差异。直观观察同样表面颜色的醋乳香,L*值和a*值也有一定差异。自制醋乳香色度参数结果显示,随着炮制温度和时间变化,醋乳香外观颜色和色度参数值L*值和a*值发生改变。但乳香在文火条件下即使炒制30 min,也达不到南方醋乳香的色度参数值,而中火炒制11 min即可达到。含量测定结果显示,α-乳香酸、β-乳香酸、3-乙酰-α-乳香酸和3-乙酰-β-乳香酸4种成分含量升高,而11-羰基乳香酸、3-乙酰-11-羰基乳香酸在炮制后含量降低。中火升高或降低的幅度比文火大,而同一温度随炮制时间延长,含量也呈现逐渐升高或降低的趋势。结论:炮制温度是造成南北方醋乳香颜色差异的主要因素,并引起乳香中6种乳香酸含量升高或降低的幅度不同。色差仪色度参数值可客观表征醋乳香外观颜色。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乳香醋炙前后对胆汁酸的干预作用,从胆汁酸调控“肠-肝”对话的角度探讨乳香醋炙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增效作用机制。方法:随机将24只SD大鼠分为正常组、模型组、乳香组和醋乳香组,采用2,4,6-三硝基苯磺酸(TNBS)结肠内灌注建立UC大鼠模型;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串联质谱法(UPLC-QQQ-MS)测定大鼠结肠中30种胆汁酸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从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大鼠“肠-肝”对话分子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15和FGF受体4(FGFR4)的表达变化;借助结合型胆汁酸干预的HcoEpiC细胞模型,模拟UC状态,并根据干预方式的不同,分为空白组、结合型胆汁酸组、乳香组、醋乳香组及主要差异成分3-O-乙酰基-9,11-去氢-β-乳香酸(ADHBA)组,基于Real-time PCR探究乳香醋炙前后及ADHBA对FXR和FGF19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合型胆汁酸总量显著上升(P<0.01),“肠-...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共病的占比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医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使其在探究共病共性方面展现出了独特优势。本文以“君火不煦脾土”立论,探究CVD与NAFLD共病的形成机制,认为心火温煦之力不足,脾土失温,难化水饮,痰瘀中困是其主要病机。通过整合“君火不煦”“脾土失温”的现代科学研究进展,挖掘“君火不煦脾土”理论指导下CVD与NAFLD的共病发病机制,并总结了补火助阳法治疗NAFLD的相关报道。从“君火不煦脾土”病机以及温通心阳治法的角度,为CVD与NAFLD共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