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2篇
中国医学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随着人口逐渐进入老龄化,中风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中风成为中老年人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因此针对中风病的预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中风病发病因素的研究又是预防中风的基础。北京市1987~1992年对脑血管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而未见怀柔地区中风病的发病因索流行病学调查报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手拔罐治疗中风病后合并手肿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风病后合并手肿胀的患者1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手拔罐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和65.0%,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治疗组改善手肿胀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中风病后合并手肿胀患者,手拔罐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偏瘫侧肢体肿胀,有利于患肢的神经营养和功能活动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最佳疗法.方法 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内科常规治疗并静点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熄风泻火通瘀方.治疗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肿吸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情况.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其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临床疗效和血肿吸收速度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熄风泻火通瘀方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更为有效的方法 ,对提高疗效、促进恢复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针刺蝶腭神经节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李新吾教授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按照中西结合的理论及方法发明,从大量临床实践中论证的,运用55mm长度的针灸针从面颊部进针经由特定通路以针尖碰触刺激位于翼腭窝的"蝶腭神经节"以治疗各种疾病的一种特殊针刺方法。现代临床常称之为"新吾针刺法"。从1968年开始临床应用至今,主要用于治疗各型鼻病,后发现此方法对于耳,眼,面瘫,面痛,痛经,胃酸过多等多系统病症也起到良好效果。尤其近年大量医院与医师对此法进行更广泛的临床运用及更深入研究和探讨,涌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中风病病人的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期中风病人共21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组,风痰瘀阻型96例,风火上扰型32例,风痰火亢型35例,气虚血瘀型47例。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时程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60天不同时点的指数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各组病人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以风痰瘀阻证组提高更明显,气虚血瘀组及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组效果较差。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康复效果也不同,应建立辨证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化痰法在急性缺血性中风病治疗中的作用及该法对缺血性中风的症状、血浆纤维蛋白原、血脂的影响。方法:将所选入的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神经内科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分别予以益气活血化痰法和活血化瘀法治疗。观察两组问治疗前后疗效及血脂、纤维蛋白原变化。结果:两组的临床疗效评定显示。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作用经统计学检验,显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活血化痰法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优于单纯活血化瘀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变应性鼻炎患者多中心无对照研究资料中相关症状改善的程度、时间、持续性进行观察,分析该针刺法对变应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2017年4月—2018年6月在北京地区7个分中心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每周2次,共4周),共纳入符合标准患者222例;在治疗前(第0周),治疗第2、3、4周(第2、3、4周)及随访(第8周)共5个时点记录患者的鼻炎症状量表(TNSS)中鼻塞、流涕、鼻痒、喷嚏4个主要症状不同程度例数和鼻炎伴随症状量表(TNNSS)中鼻涕从咽部流过、流泪、鼻或眼部瘙痒、鼻或口腔上颌疼痛、头痛5个伴随症状例数.比较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分布的变化情况,以随访结束时较治疗前症状是否缓解、消失或不变、加重的例数为依据,比较针刺蝶腭神经节对诸症状疗效的差别.结果 治疗前后,鼻塞、流涕、鼻痒、喷嚏症状分数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每2个相邻时点比较,后一时点症状更轻(P<0.01);伴随症状中鼻涕从咽部流过、流泪、鼻或眼部瘙痒、鼻或口腔上颌疼痛、头痛症状分数总体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鼻涕从咽部流过、流泪、鼻或眼部瘙痒、鼻或口腔上颌疼痛后一时点较相邻的前一时点均症状减轻(P<0.01).结论 针刺蝶腭神经节可减轻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及伴随症状,疗效确切;而以喷嚏、鼻塞、流涕、鼻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变应性鼻炎患者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可能获得较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不同中医证型中风病病人的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急性期中风病人共210例,根据不同中医证型进行分组,风痰瘀阻型96例,风火上扰型32例,风痰火亢型35例,气虚血瘀型47例。各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基础上均予早期肢体康复,治疗时程为2周。采用改良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运动功能水平;Barthel指数评价日常生活能力。观察治疗前,治疗第7天、第14天、第30天、第60天不同时点的指数变化,比较各组之间疗效差异。结果各组病人的运动功能水平及日常生活能力均有提高,但以风痰瘀阻证组提高更明显,气虚血瘀组及风痰火亢、风火上扰组效果较差。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康复效果也不同,应建立辨证的个体化的康复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急性脑干梗死中医始发证候特征。方法:对我院95例急性脑于梗死患者依据《中风病辩证诊断标准》进行辨证,研究急性脑干梗死各种证候要素的出现频率、脑干梗死部位与中医始发证候的关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中医始发证候的相关性。结果:我们通过对95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始发证候特征的临床研究发现,证候分布排序为:风证(94.74%),痰证(86.32%),瘀血证(69.47%),火热证(52.63%),阴虚阳亢证(23.16%),气虚证(6.32%)。风证、痰证在桥脑病变和中脑、延髓病变相比出现频率均较高,但火热证在中脑、延髓病变明显高于桥脑病变(P〈0.001)。所有病例中,危重症患者痰证、火热证出现频率明显高于轻中度患者(P=0.006,P〈0.001)。结论:急性脑干梗死始发证候以风证、痰证、瘀血证、火热证等实证为主,而阴虚阳亢证、气虚证等虚证少见,梗死部位、病情严重程度与痰证和火热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