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中国医学   8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探讨慢溃宁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肠道菌群的调控作用,和对NOD样受体(NLR)P3/胱天蛋白酶(Caspase)-1/Gasdermin D(GSDMD)细胞焦亡通路所介导炎症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6小鼠6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慢溃宁方组(20 g·kg-1)、美沙拉秦组(0.266 g·kg-1),各组15只。小鼠通过自由饮用3%DSS溶液,7 d构建UC模型。造模开始12 h后,治疗组每天灌胃给药,其余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记录小鼠每日体质量等情况,并评估计算疾病活动指数(DAI)。第8天麻醉后,脱臼颈椎处死小鼠,收集结肠和粪便,记量结肠长度;观察结肠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的病理学改变;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小鼠粪便中肠道菌群的差异;NLRP3/Caspase-1/GSDMD蛋白结肠组织中含量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的DAI升高(P<0.01),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结肠黏膜损伤严重,TNFα、IL-1β、IL-18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且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结构改变,门水平上的放线菌门、拟杆菌门与变形菌门丰度减少,厚壁菌门丰度增加;属水平上的乳酸杆菌、普雷沃氏菌和鼠杆菌属丰度减少,拟杆菌属、芽孢杆菌、毛螺旋菌属NK4A136丰度增加。慢溃宁方组、美沙拉秦组相较于模型组,第3天后DAI显著降低(P<0.01),结肠长度均显著增加(P<0.01),结肠的炎症浸润及黏膜结构损伤减轻,且结肠TNF-α、IL-1β、IL-18水平均显著下降(P<0.01),NLRP3/Caspase-1/GSDMD蛋白在结肠组织中的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门水平上的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丰度增加,厚壁菌门丰度减少。结论 慢溃宁方可通过抑制细胞经典焦亡通路,缓解UC小鼠结肠炎症反应,减轻结肠损伤,并对肠道菌群紊乱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女科正宗·广嗣总论》载“男精壮而女经调,有子之道也”,指出男女生育的根本是肾气充盛,天癸充盈。男精壮盛,质纯效优,女经调达,冲任脉通,双方交合畅顺,阴阳和合而受孕成功。受孕之道在于父精母血,而于父系则重在“男精壮”。本文诠释了“男精壮”之内涵,阐述了男精化生与藏泄之机;进而探讨精寒与气衰、精少与相火盛、痰湿、气郁等影响“男精壮”致男性不育之病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析男性不育之治法,为临床防治本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3.
"经气"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被后世普遍认为是一种循行于"经脉"中且具有一定生理功能的气,但后世对其生理性质阐述甚少。作者通过参考《黄帝内经》中的篇目原文,发现并总结了"十二经脉"中"阴经经气"的生理性质;发现区别于人们普遍认识的"经气是温煦之气"的理论,"阴经经气"具有"寒凉"的特质;区别于传统中医理论中"阴属重浊"的观点,"阴经经气"具有"清轻"的特点。这两特点对于中医临床预防和治疗高黏血症、高脂血症具有一定价值,故在此系统地阐述上述观点及其佐证。  相似文献   
4.
辛温药在古医籍中广泛应用于疫病的防治,而对辛温药治疫的机理缺少系统解读。中医学认为疫病病机为正气不足,外感毒邪,兼夹秽浊、热毒等而发病。本文参考古代本草著作,整理具有治疫作用的辛温药,从“辛能行散,温能助阳”的性味理论出发,归纳出辛温药在治疫过程中发挥温通阳气、消导阴浊、开通心窍功效。疫病病机复杂,种类多样,通过明晰辛温药治疫机理,在治疗中辨证地应用辛温药味,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医药治疫理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溃宁方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0.266 g·kg-1)、慢溃宁方高、中、低(20、10、5 g·kg-1)剂量组,每组15只。除正常组外,其余组小鼠自由饮用3% DSS溶液7 d复制UC模型,造模当天同时灌胃给药治疗,模型组、正常组给予等体积0.9%生理盐水,每日1次,共7 d。每天记录小鼠一般情况,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第8天采用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收集所有结肠和粪便,记录结肠长度,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的含量,16S rRNA测序技术检测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结肠黏膜损伤严重,结肠长度显著缩短(P<0.01),DAI升高(P<0.01),结肠中白细胞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降低(P<0.01),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7α(IL-17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显著升高(P<0.01),肠道菌群丰度、多样性降低;与模型组比较,美沙拉嗪组、慢溃宁方高、中、低剂量组结肠黏膜损伤减轻,结肠长度均有所恢复(P<0.01),第5天开始,DAI显著降低(P<0.01),结肠IL-10、TGF-β1显著升高(P<0.01),IL-1β、IL-6、IL-17α、TNF-α明显降低(P<0.05,P<0.01),肠道菌群丰度及多样性升高,厚壁菌门和AKK菌属、杜氏杆菌属、布劳特氏菌属丰度增加,拟杆菌门和Muribaculaceae、梭状芽孢杆菌属UCG-014、理研杆菌属丰度减少。结论 慢溃宁方在改善UC小鼠的症状上疗效确切,与中药浓度呈剂量依赖性,且不同浓度对菌群结构有不同的影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肠道菌群紊乱进而恢复肠道免疫平衡,从而促进结肠黏膜恢复。  相似文献   
6.
"是动则病"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后世对其的解释颇有争议。作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中的篇目原文,发现"是动则病"中"动"所描述的是对相关疾病的诊察方法,且在《黄帝内经》中对上述病症的治疗及具体操作方法有系统论述,对诊断和治疗"十二经脉"的从属病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7.
《灵枢·经脉》谈及"十二经脉"时,描述了五脏的"是主所生病",但没有相应描述六腑的"是主所生病"。通过研究《黄帝内经》原文,认为《灵枢·经脉》篇中六阴经"是主所生病"对应的是五脏及心包,而六阳经的"是主所生病"之所以对应的不是六腑,是因为六阳经的五输穴并不是用来治疗所属六腑疾病的,而治疗六腑疾病的是六腑的"下合穴",这即是《黄帝内经》中"下合穴治腑病"的理论。  相似文献   
8.
满天  姬永宽 《河南中医》2019,39(4):496-499
春温是一种因"冬伤于寒"导致"热气内伏","伏热"入春发于少阳,而具有明显季节特征,以温热为主要性质的疾病;少阳病是一种"气郁"引起"邪热"稽留少阳的疾病。二者病邪均属"郁火、伏热",病位均在"少阳",治疗上的主方分别为"黄芩汤"和"小柴胡汤",二方在方义上亦有诸多同源。然而,较之于临床辨证,两病的不同之处也显而易见,春温病因单纯,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因"冬伤于寒,春发于少阳",而成为一种特有的疾病形式,因属"伏热"而无外感,故可直清里热;少阳病的疾病来源相对较多,如《伤寒论》中所讲的"表证传变"或"误下、误治"等所导致的邪入少阳。少阳病来源虽多,但疾病性质却统一为"邪伏少阳",治法统称"和解",并依据邪热的严重程度和是否兼有表证,而有变方、合方、加减及缓急之法。  相似文献   
9.
古代医家在针对瘟疫的治疗中,僵蚕的使用相当频繁.清代瘟疫名家杨栗山称僵蚕"为温病之圣药",组成"升降散"广泛治疗各类疫病,但现代中药学理论对于僵蚕"治疫"这一认识并未深入.笔者从相关古籍文献入手,分别针对僵蚕的药用、方解、验案等方面做相应整理归纳,意在阐发僵蚕具有"解郁热、散表风、消痰浊、清伏邪"的作用,并明晰其在瘟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