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中国医学   1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陆廷珍(生卒年代不详),字子贤,为清代道光江苏崇明县(今属上海市)人。平素好古博学,酷爱阅读医书,上自轩岐素灵,下及前贤百家,反复披阅,潜心玩索。在行医数十年中,考古贤之方书,审今人之病情,临证强调“审因论治”。陆氏取平生所见时病,参前人有关著作,借鉴吴鞠通《温病条辨》之名,诊余期间撰写《六因条辨》三卷,1906年由其  相似文献   
2.
庞钰(1896—1959),字容如,浦东左筠溪人(即今川沙三林溏)。年方17拜奉贤翁陛臣为师,22岁开业应诊。一年后以擅治内科急性热病,屡起沉疴而声名鹊起。庞氏治学严谨,酌古准今,承翁师重视  相似文献   
3.
《临证指南医案》中的用药法,法度谨严,方法多变。叶桂用药,注重四气五味,药物炮制,择时用药,善用不同的药用部分:药心、药皮、药汁。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炙甘草汤,后世应用不限于伤寒之疾,凡因汗、吐、下或失血之后或其它原因所引起血气亏损而致的结代脉、心动悸均可应用。目前常应用于两个方面,一为由于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所引起的心律失常,心电图检查提示为各种不同类型的早搏或心动过速、传导阻滞、心肌受损等改变,自觉症状为心悸、气急,或胸口部作痛等;二为由于各种因素尤其是情志过极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心神经官  相似文献   
5.
周小农(1876~1942),名镇,别字伯华。世籍江苏无锡,为近代锡沪两地名医。少时体弱多病,乃习医,初事锡邑邓羹和,旋即师从张聿青,学益进,卒业后旅居上海业医,中年返居故乡,行医终老。治病擅长内科,尤对温病、妇幼调理更为应手,咽喉、疮疡、目疾诸科的施治亦常获良效。曾历任广益善堂、警署医职。一生行医四十余年,述作颇  相似文献   
6.
中性白细胞百分率与虚实辨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辨别虚实,是中医临床判断正邪盛衰的两个基本纲领。笔者从实践中观察到,在人体周围血象中中性白细胞百分率变化的同时,中医临床虚实辨证亦有相应的改变。为了探明其规律、本文根据部分老中医医案和有关临床资料,试作如下分析。  相似文献   
7.
徐丽洲(1892~1962),上海川沙县人,世代行医,传之九代。自幼随父徐雨田习医,弱冠之年,又在南汇名医陈雪生门下深造,结业后悬壶沪上,专攻幼科,执医五十余载。著有《徐氏验方》、《痧痘诊治》,但惜失于文革十年动乱之中,后经其子徐小洲回忆、补充、重新整理编写成《儿科拾遗》。徐公精治幼科,尤对痧子(即麻疹)的诊治独具  相似文献   
8.
朱南山(1871—1938),名松庆,又名永康,原籍江苏南通。少年家贫,及壮嗜读医书,师承同乡儒医沈锡麟。嘉其诚笃,录齿及门,勤学苦练,同门十余人中,独得老师别垂青眼。学成后先执业于乡,1916年迁沪设诊,以善用伤寒大方挽救危疾而声誉渐起。晚年遂以擅治妇科而著称。1936年斥资  相似文献   
9.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咯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女,30岁。于1980年2月17日入院。住院号80/789。支扩史5年余,平素常咳嗽咯痰。昨夜饮白酒后突然咯鲜血约200毫升。急诊留观期间,又咯血约500毫升。经静滴止血后出血好转而收入病房。  相似文献   
10.
夏墨农(1892—1950),别名和庄,浙江德清东南湾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幼承庭训,弱冠悬壶于家乡。夏氏治病辨证,细致入微,力求一次诊治予以解决问题,故获“一趟头”之誉。后为避匪劫迁至吴兴菱湖镇,抗日战争期间移居上海。夏氏行医四十余年擅长外科,尤善刀法,桃李遍用江、浙、沪等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