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0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9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预防医学   30篇
药学   42篇
中国医学   6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缺铁是世界上营养失调的最常见原因,且是唯一在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都十分流行的营养缺乏现象[1].当一个人的铁储量被耗尽且血红素形成减缓,就会出现缺铁.缺铁性贫血是铁耗尽的严重阶段,如果没有尽早治疗,缺铁性贫血会导致儿童出现许多临床并发症,包括不可逆的认知功能障碍[2]和教育成效不佳[3].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人群HLA的多态性,对于探讨相关疾病的致病机制及器官移植配型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意义。本文采用了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PCR—SSP)技术对云南昆明地区70名彝族和72名汉族健康儿童进行了HLA—DQB1基因分型,旨在探讨昆明彝族和汉族人群HLA—Ⅱ类基因频率分布特征,从而提供一些遗传学方面的数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易感性的相关性,探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遗传易感因素。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及基因测序等技术测定34例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息儿和52名正常儿童的VDR基因多态性,比较两组VDR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AA、Aa、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7.6%、50.0%、32.4%和7.7%、28.8%、63.5%,A、a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42.6%、57.4%和22.1%、77.9%。两组AA、Aa、aa基因型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113,P=0.017),两组A和a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r=8.217,P=0.004),佝偻病组中A等位基因频率高于对照组。结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存在相关性,携带A等位基因的个体存在对佝偻病的易感性,提示VDR基因ApaⅠ酶切位点多态性可能在决定个体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遗传易感性方面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QA1基因位点上是否存在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或抵抗基因,探讨免疫遗传因素在H.pylori感染中的作用。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PCR-SSP)技术对用血清学试验及^13C尿素呼气实验确诊的31例H.pylori感染的彝族儿童及39例无感染儿童进行HLA.DQA1基因分型。结果感染组HLA-DQA1*0102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4.52%vs3.85%,P=0.025,Pc=0.35),OR=4.245(95%CI:1.097~16.428);感染组HLA-DQA1*0302等位基因频率低于对照组(0 vs12.82%,P=0.003,Pc=0.042),OR=1.147(95%CI:1.053-1.249)。结论在HLA-DQA1位点上,H.pflori感染的彝族儿童与对照组儿童存在免疫遗传学差异,HLA-DQA1*0102基因可能是彝族H.pylori感染的易感基因,而HLA-DQA1*0302基因则可能是抵抗基因和具有免疫抵抗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不断升高,并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从基因层面揭示了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新特点,对致病性革兰阴性杆菌进行靶点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非常复杂,目前被认知的有九种机制[1]:β-内酰胺酶的产生、外排泵的激活、opr 孔蛋白的缺失、青霉素结合蛋白结构的改变、抗菌药物修饰酶的产生、位点突变、核糖体的突变或修饰、代谢旁路机制以及脂多糖的突变等。虽然许多研究报道已经从基因乃至晶体结构方面研究了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特点,但多数医院甚至许多大型医疗机构进行的医院感染控制与监测所取得的效果并不甚好,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现状依然严峻。因此,单从分子层面研究细菌的耐药性显然不够。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难以消除,在应用分子靶点对抗耐药菌株的同时可以通过发现影响细菌耐药性的其他机制去寻求更为有效稳定的治疗方式。根据新的研究报道[2],细菌对外部不利环境产生的保护性应激机制会对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产生显著影响,这为临床上的抗感染治疗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路。据研究者所知,目前国内对革兰阴性杆菌的保护性应激机制的研究报道甚少,因此,革兰阴性杆菌中的保护性应激机制对菌株耐药性产生的影响是首次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预防与护理术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方法:我院12例外科手术患者予围手术期护理以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所患者均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预后较好。结论:下肢静脉血栓多由术后长期卧床引起,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与护理能有效避免下肢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究床旁B超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2013年3月~2016年12月在新生儿PICC置管术中应用床旁B超定位的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51例新生儿PICC置管术应用了床旁B超定位PICC导管尖端最终位置情况:1002例(87.05%)导管尖端位于上腔位置;104例(9.04%)导管尖端位于下腔静脉;45例(3.91%)导管尖端位于锁骨下静脉;62例(5.39%)由于PICC置管时送管不顺,借助B超定位成功送达预定位置。100例患者PICC置管术后,同一患者用床旁B超定位和床旁X线进行导管尖端定位,相同率为9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应用于新生儿PICC置管术具有无创、准确和便捷的特点,可避免新生儿多次暴露X线的机会,避免了移动新生儿,是新生儿PICC置管术导管尖端定位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新生儿PICC置管术送管不顺时的B超引导下送管,可以节省护士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运用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设为研究组,将60例良性病变患者设为对照组,再将60例体检健康者设为正常组,3组均实行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比较其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组的CEA、CA72-4、CA125、CA199表达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及健康组(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具有更明显的表达水平,因此血清肿瘤标志物联合检验运用于结直肠癌临床诊断中可获取更高的阳性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