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3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0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窦默,字子声,初名杰,又字汉卿,广平肥乡(今河北省肥乡县)人,生于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死于元至大十七年(公元1280年),享年八十五岁。窦默是金元时代的政治家与针灸家,据《元史·窦默传》载:“幼知读书,毅然有志,族祖旺为郡功曹,令习吏事,不肯就”,时值金元交战,“遂南走渡河,依母党吴氏,医者王翁,妻以女,使业医”。所以窦默在《通玄指要赋》中自称“承外舅之训言”。可以作为这  相似文献   
2.
哑门一、《针灸甲乙经》:“在项后发际宛宛中。”二、《素问·骨空论》:“在项后中复骨下”。王注:“谓瘖门穴也。在项发际宛宛中,入系舌本。”"又《素问·气府论》王注:“在发际宛宛中,去风府同身寸之一寸。”三、“《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在项中央。入发际五分宛宛中。”四、《十四经发挥》:“在风府后,入发际五分。”五、《针灸聚英》:“在项风府后一寸,入发际五分。项后中央宛宛中。”按:风府当后发际上一寸,本穴在风府下一寸,则应在发际处定穴。自《铜人》开始说“入发际五分”,则为风府下五分处。近人多依后说。神庭一、《针灸甲乙经》:“在发际,直鼻。”二、《备急千金要方》:“当鼻直上,发  相似文献   
3.
“荥俞治外经,合治内腑”是《内经》原文,系针灸处方选穴的一项原则。但因历代诸家的注文,多有不足之处,因此有必要提出来讨论。1 原文摘录《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曰:“黄帝曰:余闻五脏六腑之气,荥输所入为合,令何道入,入安连过,愿闻其故。岐伯答曰:此阳脉之别,入于内,属于腑者也。黄帝曰:荥输与合,各有名乎?歧伯答曰:荥输治外经,合治内腑。黄帝曰:治内腑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曰:胃合于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阳,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胆合入于阳陵泉”。  相似文献   
4.
[原文]既而感指幽微,用针直诀。[阎注]此皆《指微论》中,用针幽微之直诀也。[补评]“指幽微”乃射影《指微论》与《指微赋》,阎公之注是也。[原文]窍齐于筋骨,皮肉刺要;[阎注]窍者穴也,齐者浅深之宜也。经曰:刺皮无伤骨,刺骨无伤髓。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补评]此言空穴所在,刺当掌握病位之浮沉,而定浅深之剂,“齐”通“剂”,指针刺浅深之剂量。阎注引自《素问·刺要论》与《刺齐论》。文义精当,恕不另议。[原文]痛察于新久,腑脏寒热。[阎注]痛者…  相似文献   
5.
针刺捻转手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捻转手法是针刺基本手法之一,不论在催气、行气和补泻中都须应用到,并和其他基本及辅助手法相结合,组成了多种综合手法。但是,古今针灸文献记载的操作方法,颇不一致。为此,作者以整理文献为基础,结合个人学习中的点滴体会,作一初步探讨。一、捻转手法的来由及内外左右的标准有关针刺捻转手法的记载,大约以《内经》为最早。《灵枢·官能篇》说:“泻必用员,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气出乃疾。补必用方,外引其皮,  相似文献   
6.
陆瘦燕     
陆瘦燕(1909——1969),名昌,上海市嘉定县人,中医针灸专家。陆氏早年随父亲李培卿公习医,业秉家传,兼以好学敏思,奠基于《内》《难》二经,涉猎  相似文献   
7.
三、创多元子午流注开穴法李氏虽重视开阖,主张“针灸多端”,不外“子午八法”,但他更为推崇的是“子午流注法”。他认为:“子午法自上古,其理易明,其八穴亦肘膝内穴,又皆以阴应阴,以阳应阳,岂能逃子午之流注哉”。因此他主张“宁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外文献中有关经穴排列次序不一致的经脉,主要有五条。(1)足阳明胃经(头部自承泣到头维,计8穴);(2)足太阳膀胱经(背部第三侧线自附分到秩边,大腿部自承扶到委中,计19穴);(3)足少阴肾经(内踝附近自太溪到照海,计4穴);(4)手少阳三焦经(耳前  相似文献   
9.
《难经》是我国古典医籍之一,其中有三十二难涉及到针灸学内容,包括经络、腧穴、配穴、刺法等理论。兹择其中某些有关腧穴与配穴的理论,及其对后世的影响讨论如下:一、俞募穴理论的阐发与后世的运用背俞穴的载述,首见于《灵枢·背俞》,但仅有五脏俞的名称及位置。募穴,《内经》没有具体的记载,仅在《素问·奇病论》中提到:“胆虚气上溢而口苦,治之以胆募俞”。对俞募  相似文献   
10.
按时选穴刺灸早见于“内经”,后代发展成为“子午流注”、“飞腾八法”、“灵龟八法”等多种方法,时至今日,由于现代生物学中生物钟等新学说的兴起,其理论思想和科学价值正在日益广泛地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注意,研究及重新估价这一学术思想,已成为整理和发扬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丰富和完整祖国医学理论体系,创造我国新医药学的当务之急。故有必要对此作一历史的回顾,庶能有助于推动这一学说的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