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分析乳腺癌患者围术期静脉使用不当的原因包括:患者知识缺乏,不了解静脉保护的意义;护士健康宣教不够,且未重视静脉保护;轮转护士专科知识缺乏,管理方面未对此类患者进行特殊标识,不利于护士记忆与识别。针对此提出对策:(1)组织科室全体人员共同学习如何针对乳腺癌患者合理选择和使用静脉,并制定工作流程。(2)乳腺癌患者入院第1天,采用粉红色病人识别带,并戴在患侧手腕处与其他住院患者相区别,并做好相应的宣教;要求术前采血、静脉治疗选用患侧静脉;手术当日选用健侧静脉为术中补液及用药,但应避免选用肘关节处的静脉;术后加强患者及家属健康宣教,共同参与静脉保护。(3)加强科室制度化管理力度,建立差错事故登记本与赏罚制度,并与护士行为考核相关联。实施静脉保护措施后PICC置管率由以前的73%提高到88%;贵要静脉置管率在PICC置管中的比例由以前的51%提高到66%。实施静脉保护方法后的前3个月有2例在术前选择健侧静脉输液及采血,后3个月全部患者围术期静脉使用均达标,无1例术后在患侧行静脉输液及采血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除湿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服用清热解毒除湿汤;对照组30例,单用柳氮磺胺嘧啶组,并对治疗前后的有关数据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控显(近期控制和显效)率6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控显率26.67%;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控显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在改善关节症状,体征等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可明显改善外周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P<0.05或P<0.01)。结论:清热解毒除湿汤对强直性脊柱炎急性发作期有很好疗效,其作用机理与抗感染、消除抗原、免疫调节、抑制炎症介质、抗炎镇痛、改善血流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3.
我科2000年开始应用积雪甙加低温冷敷防治烧伤后早期增生性疤痕,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20例.男67例,女53例;年龄6~59岁.共147个部位,深Ⅱ度创面愈后67处,中厚皮供皮区创面愈后25处,邮票皮片移植创面痊愈后55处,瘢痕面积平均8cm×9cm~11cm×16cm.追踪观察3个月以上103例.根据年龄、瘢痕面积、创面愈合时间、临床表现相近配对,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三组:第1组40例,应用积雪甙加低温冷敷,失访5例;第2组40例,单用积雪甙治疗,失访4例;第3组40例,应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治疗,失访8例.  相似文献   
4.
中药熏蒸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药熏蒸和常规的治疗方法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活动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50例AS患者,中药熏蒸加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组29例,其中男25例,女4例;平均年龄28.4岁;平均病程7.25±3.54年。单用SASP治疗组21例,男性20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31.1岁;平均病程5.15±1.16年。治疗前根据国际通用的毕氏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BASFI)表[2]计算两组患者的病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同时测定炎性指标的改变如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等;并进行药物安全性实验室检测。结果:两组患者病情活动指数和功能指数(除不扶物站立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病情活动指数评分中,身体疲倦程度与关节僵硬程度之间存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除关节疼痛程度与关节僵硬时间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蒸疗法对于改善患者身体的活动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特发性心房颤动(AF)病人血清胱抑素C(Cys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陕西省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的特发性AF病人78例,分为阵发性AF组36例,持续性AF组42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无AF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20例。测定病人血清hs-CRP及CysC浓度,并分析hs-CRP与CysC的相关性。结果阵发性AF组与持续性AF组病人血清hs-CRP及CysC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持续性AF组血清hs-CRP及CysC浓度均高于阵发性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特发性AF病人血清hs-CRP与CysC呈正相关(r=0.755,P <0.001)。结论特发性AF病人hs-CRP与CysC水平明显升高,且持续性AF病人升高更明显;特发性AF病人CysC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CysC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及动态演变的特点。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科以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收入院的1952例患者,对术前心电图进行分析,筛选符合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并对心电图呈动态演变的de Winter综合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患者30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3.4岁。与非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患者比较,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改变的患者多为年轻男性,具有更高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呈动态演变的患者均为男性,3例由de Winter ST-T演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例由超急性期T波演变为de Winter ST-T改变,冠脉造影提示罪犯血管均为左前降支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结论 De Winter综合征心电图是动态演变的,可与其他心电图模式相互转换,临床中应及时识别这种特殊类型心电图并给予患者紧急再灌注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低位直肠癌患者行腹腔镜辅助下腹骶联合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患者术前通过心理疏导,充分肠道准备,落实各项护理措施,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加强引流管护理,重视全身营养支持及肛门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果10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与护理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康复出院。结论围手术期护理对于低位直肠癌患者腹腔镜辅助下腹骶联合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手术的成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特发性心房颤动(AF)患者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以及意义。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4月于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治的特发性AF患者78例,其中阵发性AF组36例,持续性AF组42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无AF病史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20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Ang-2及VEGF水平。结果对照组、阵发性AF组以及持续性AF组VEGF、Ang-2和hs-CRP水平呈升高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特发性AF患者Ang-2与VE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679,P0.001),hs-CRP与VEGF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705,P0.001)。结论特发性AF患者Ang-2和VEGF明显升高,且持续性AF患者升高更明显;特发性AF患者Ang-2与VEGF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盐酸丁丙诺非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non-can cerchronic pain,NCCP)的疗效及护理。方法选择25例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对于初次服用阿片类药物者给予盐酸丁丙诺啡0.4mg/次,多次服用者给予0.6mg/次,按需服药,共服2次,1次/12h,两次用药间隔应≥8h,舌下含服,用药时间达1周。结果25例中、重度慢性非癌症疼痛患者,16例患者服药后疼痛达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5例缓解,4例无效。结论盐酸丁丙诺啡舌下片治疗慢性非癌症疼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组老年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对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初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内二科初次植入永久起搏器的老年患者74例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依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老年标准分为高龄组和低龄组。分析气胸、电极脱位、囊袋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及起搏器阈值、感知、电极阻抗等数据。结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和BMI,以及冠心病、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患病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年龄以及心力衰竭和肺部疾病的占比均显著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气胸和囊袋出血发生率显著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心室和心房的起搏阈值均显著高于低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及超高龄患者植入心脏永久起搏器安全且可行,关注老年患者生理特性并注重围术期管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