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于1981~1982年与北京市第四医院及1984~1986年与北京市第六医院协作,以左心功能、微循环、血液流变学及 cAMP、cGMP 为指标,共观察住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控制后发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6-05/2000-05收治的12例心衰控制后突发脑栓塞的病例及同时期治疗的伴有房颤的心衰20例,从病史,超声心动图,血细胞比容,尿比重及出入量等方面的差异,探讨心衰控制后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史,左房大小,射血分数等因素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在心衰的治疗中,出入量的控制,尿比重和血细胞比容都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心衰控制前72h,每24h出入量病例组(-808±89)mL明显高于对照组(-709±65)mL,P<0.001;病例组尿比重(1.022±0.005)明显高于对照组(1.011±0.007,P<0.05);血细胞比容病例组(48.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犤(43.5±4.7)%,P<0.05犦。结论在其他危险因素无显著差异的情况下,治疗心衰严格控制入量和短时间内快速大量利尿造成水的负平衡导致脱水,血细胞比容增高,尿比重偏高,有可能是心衰伴房颤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提示纠正心衰时适当控制出入量和加强抗凝对预防脑卒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不稳定性心绞痛药物保守治疗与早期介入治疗的比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不稳定性心绞痛 (UA)患者的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与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 96例UA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为药物治疗组和介入治疗组 ,并对其进行危险分层 ,随访主要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近期随访 1个月 ,介入组与药物治疗组低、中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3 8%和 8 3% ,差异无显著性 ;而两组高危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 10 %和 5 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10个月随访 ,两组低、中危患者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12 5 %和 14 3% (P >0 0 5 ) ;高危患者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 2 0 %和 5 8 3% (P <0 0 5 )。结论 对于低、中危患者 ,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对心脏事件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 ,而对高危患者 ,介入治疗可明显降低近期和远期心脏事件发生率 ,提示对高危患者应及早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脑卒中后抑郁情绪可严重影响病人的康复过程。为了评估脑卒中后抑郁症(PSD)发病率及应用氟西汀后的临床疗效,我们对256例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头颅CT未显示脑白质变性的轻度认知损害(MCI)患者的事件相关电位(ERP)P300、脑电图(EEG)和血浆载脂蛋白B的特点,为早期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提供帮助。方法:对60例MCI患者行头颅CT检查,根据有无脑室周围、半卵圆区、皮质下白质斑片状影,将上述患者分为脑白质变性组及非脑白质变性组,均进行P300、EEG及血浆载脂蛋白B检查.进行相关性分析,并与健康老年组32例做比较。结果:脑白质变性组与非脑白质变性组P300检查比较,P300峰潜伏期有显著延长,部分非脑白质变性患者P300峰潜伏期有轻度延长,与健康组相比有显著差异;脑电图检查,脑白质变性组以δ、θ波为主,轻-中度异常比例显著高于非脑白质变性组,非脑白质变性组以δ、θ波为主;健康老年组以α波为主;血浆载脂蛋白B化验,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P300潜伏期延长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血管性痴呆:EEG颞部θ波增多提示MCI患者可能有早期血管性痴呆。载脂蛋白B化验未见明显差异.在本次研究中对于早期血管性痴呆诊断无确切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面神经炎是神经科的常见病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但以 2 0岁~ 40岁为最多见 [1 ]。病因尚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因受冷、病毒感染水肿压迫 ,而骨质的面神经管刚能容纳面神经 ,一旦有缺血、水肿则可导致面神经受压。多为急性起病 ,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由于种种原因 ,中老年发病常被误诊为急性脑梗塞。现就 6例误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5 8岁~ 73岁 ,病程 5~ 2 0 d,均首诊为脑梗塞。4例为单纯表情肌麻痹 ,即病例额纹变浅 ,眼裂增大 ,鼻唇沟变浅 ,口角下垂 ,不能做皱额、闭目、鼓气等动作。 1例伴有舌前 2 / 3味觉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急性脑血管意外后并发的深静脉血栓进行临床分析,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对18例急性脑血管意外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同期脑卒中病人并发有症状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4.3%;原发病为脑栓塞9例,脑血栓形成5例,脑出血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伴发疾病中糖尿病和心房纤颤常见;继发肺栓塞5例,3例死亡。结论:深静脉血栓易致急性肺栓塞,死亡率很高,且易漏诊,应对高龄的、卧床的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倾向的脑卒中病人给予必要的预防。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尧  卞绍华 《临床荟萃》2004,19(1):36-36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极易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DVT是肺栓塞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文献报道脑卒中的致残和致死与DVT有关 ,急性期死亡的脑卒中患者有 2 5 %死于肺栓塞 ,就我院近两年来的急性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合并DVT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 2 0 0 1年 3月至 2 0 0 3年 3月期间共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 4 2 2例 ,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脑血管病诊断 ,符合 1996年《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诊断标准 ,其中偏瘫 315例 ,5 2例偏瘫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 18例合并DVT ,均为未经过早期康复病例…  相似文献   
10.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TOBS)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加深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方法:对30例TOBS患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分析,并行头颅CT及MRI检查明确病变的部位。结果:8例经头颅CT确诊,余22例经MRI确诊。CT及MRI提示重要的特征是中脑或丘脑梗塞合并其他部位梗死,如枕叶、小脑、颞叶。结论:TOBS的诊断主要依赖临床及影像学表现,MRI对后颅凹病变诊断优于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