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中国医学   19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祖国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光辉历史,有丰富的临床实践与理论基础,它对于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有巨大的贡献。即在现代医学科学十分发达的今天,中医中药仍为广大伤病员所欢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由于近百年来西方医学的输入及我国新医学的发展,中医中药这门学术也就逐渐面临着一些问题,即因现代医学在检查疾病的手段与治疗给药途径、剂型方面更适合于急症病人,  相似文献   
2.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桂,突破《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框框,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法,开温病辨证施治之先河,为温病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叶氏将外感温热病分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概括其发展过程中四类不同的证候与治法,揭示外感温热病由浅入深的发展传变  相似文献   
3.
4.
昏迷是中枢神经系统受到严重抑制的一种症状,表现为意识完全丧失,严重者对外界任何刺激不起反应.在祖国医学文献记载中描述为:“昏不识人”、“不省人事”,或“昏愤”、“昏厥”等,其病理机制为:“心主神”的功能受严重障碍,即所谓“心包受邪”或“心神蒙蔽”.以现代医学来说,常见于热性流行性疾病,如“乙脑”,“流脑”,“疟脑”,“中毒痢”,也常见于某些病的严重阶段或末期,如肺炎脑病,感染性中毒性休克,肝昏  相似文献   
5.
急症高热多属中医温热病范畴。温热病在卫气分的证治较易辨析,而热入营血,此时正虚邪胜,常危及生命,病情深重而复杂,其证治辨析较难,笔者仅就叶天士的一些论著,结合个人体会,认为热入营血的病理特点是热淤互结,叶氏“凉血散血”法是其治疗中心环节之一。热入营血分,除了津血耗伤之外,淤热互结是其共同病理所在,并由此导致了淤塞心窍,脉络阻滞,淤血不去,血不归经,迫血妄行等病变出现。兹就叶氏“凉血散血”法作重点论述。 1、发热夜甚,口不甚渴。卫气属阳,在卫畏寒发热;到气但热不畏寒或日晡发  相似文献   
6.
凡血液不循常道,上溢于口鼻诸窍,下出于二阴,或渗于肌肤的疾病,统称“血证”。《灵枢·决气篇》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说明血由水谷精微变化而成,生化于脾。若因外感内伤而致阴阳偏胜,脏腑功能失调,经脉损伤,则使血溢流于脉络之外,产生各种出血病症。血证的治疗,清代唐容川的《血证论》  相似文献   
7.
一、辨证要点急症腹痛病情急,腹痛剧,病位广,变化速,临症务必抓紧时间给予及时而准确的诊断,进而才能给予有力的治疗,解除病痛,防止变化发展。为此采取如下辨证方法。(一)简明询问病史,配合必要的体检、化验,排除心胸部疾患放射于上腹部作痛,并估计预后及转归,以确定是否为中医药治疗的适应症.(二)运用四诊八纲方法,进行病位,病因、  相似文献   
8.
坐骨神经痛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畴。我们于1979年至1982年共收治23例,按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治疗,收效颇佳,兹简述如下。一、临床资料本组共23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5例。年龄:21~30岁8例,31~40岁2例,41~50岁9例,51岁以上4例。职业:干部9例,工人14例。病程:最短4天,最长13年;三个月以内11例,半年内3例,1年内  相似文献   
9.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