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1.
目的探讨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5月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骨科收治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91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45例(切开复位组)和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组46例(改良组)。切开复位组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年龄23~67岁,平均46. 0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8例,道路交通伤17例。改良组中男性24例,女性22例;年龄23~68岁,平均46. 1岁;骨折原因:高处坠落伤29例,道路交通17例。分析统计治疗后的临床优良率,患者的住院情况,同时观察患者手术前后Bohler角、Gissane角、踝-后足评分(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跟骨长度、宽度及高度,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患者临床优良率为93. 48%(43/46)明显高于切开复位组的62. 22%(28/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出血量、伤口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25. 17±7. 62) mL vs.(69. 25±10. 54) mL、(5. 42±1. 03) d vs.(10. 57±2. 69) d、(6. 04±1. 21) d vs.(12. 19±3. 68) d],而手术时间和费用均显著高于切开复位组,分别为[(95. 24±20. 58) min vs.(60. 12±15. 23) min、(1. 09±0. 03)万元vs.(0. 68±0. 04)万元],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AOFAS、跟骨长度及高度明显升高,而跟骨宽度显著下降,同时改良组患者治疗后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切开复位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改良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 35%,明显低于切开复位组的17. 78%(P 0. 05)。结论改良小切口复位植骨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显著,能够改善患者的住院情况及临床相关指标,并且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动态MRI技术对髌股关节排列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评价方法和价值,以便更准确判断髌股关节病变,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选取有髌股关节排列和运动轨迹异常的30例患者共43膝为试验组,另外选取无髌股关节症状和体征的志愿者15例共30膝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膝关节进行动态MRI检查,在膝关节完全伸直位(屈膝0°)和屈膝6°、12°、18°、24°、30°、36°,连续成像,在各个角度下对髌骨倾斜角(PTA)、适合角(CA)、股骨滑车角(FTA)进行准确测量,比较2组患者各项测量值的差异性并寻找髌股关节的运动规律。结果 2组患者膝关节间PTA、FTA、CA值在膝关节不同屈曲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膝关节的PTA及FTA值均随膝屈曲角度的增而减小,试验组中诊断为髌骨半脱位的21膝的CA值随着屈膝角度的增大而减小。结论 PTA、CA、FTA值可以在动态MRI技术中定量评价髌股关节,动态MRI技术不仅能反映髌股关节的异常排列程度,还可以提供异常程度的动态变化趋势;动态MRI技术通过对膝关节屈曲过程的连续成像可得出髌股关节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Bromstr?m术联合骨软骨移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骨软骨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采用改良Bromstr?m术解剖重建踝关节外侧副韧带联合自体骨软骨移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骨软骨损伤患者25例。其中男15例,女10例;右踝16例,左踝9例;平均年龄30.5岁(16~45岁);平均病史14个月(6个月~5年)。分别于术前,术后3,6及12个月对患者进行AOFAS评分~([1])和Tegner评分~([2])进行评估,拍摄应力位X线片并记录距骨倾斜角。记录患足术后疼痛、肿胀、再次扭伤情况,检查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排斥反应,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均完成随访,平均13.5个月(11~20个月)。术后未出现反复扭伤现象,踝关节慢性肿痛症状消失,内翻应力试验及前抽屉试验均阴性,均恢复日常工作和运动。术后随访时行应力位X线片提示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末次随访时平均角度为4.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明显改善,平均分为(87.50±3.1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Tegner评分明显改善,平均分为(5.97±1.2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Bromstr?m术联合骨软骨移植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合并骨软骨损伤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杨宗宇  刘林  崔亮  刘核达  武晔  李森田 《中国骨伤》2018,31(10):962-964
正患者,男,29岁,因外伤致右踝疼痛、肿胀、活动受限20 d,于2017年5月10日入院。患者于20 d前外伤致右踝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急被家人送往当地医院,拍右踝X线片未见明显骨折,诊断为右踝关节扭伤(图1a),经保守治疗、对症处理后,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为求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门诊。CT平扫显示:右距骨后三角骨骨质不连续(图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总结应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6-10—2012-07采用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12例(12足)。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2例获平均13(9~24)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拆除外固定架,2例出现支架螺钉松动。末次随访时3例骰骨外侧壁较健侧短缩约2 mm,9例患足无疼痛、步态正常,3例足背外侧步行轻微肿痛。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73~95分,平均86分。结论微型外固定架支撑固定结合植骨治疗骰骨压缩骨折,既可恢复足外侧柱长度,又不损伤关节面,是治疗骰骨压缩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趾长屈肌腱(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的生物力学改变。方法:本院采用外侧柱延长术联合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患者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6~45岁,平均22.5岁;左足15例,右足17例。采用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踝与足评分标准对其治疗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术前、术后6个月测量足负重正侧位X光片,测量弓高、距跟角、距骨-第一跖骨间角、跟骨倾斜角、距舟覆盖角。采用比利时Footscan 2m3D足底压强分布测试系统测量第1~5跖骨头(M1~M5)负重足底压强峰值和动态推进期各跖骨下压强值。结果:入组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35个月,平均21.9个月。所有患者足内侧纵弓及前足外展、后足外翻畸形均取得良好恢复,术后患足恢复正常行走能力。末次随访AOFAS踝与足评分为75~100分,优良率为90.6%(29/32)。术前术后患者X线检查各指标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M1负重足底压强峰值及动态推进期压强峰值均较术前显著升高,M2~M5负重足底压强峰值及动态推进期压强峰值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侧柱延长术联合FDL转位术治疗可复性平足,能够明显改善平足的足底压强分布,恢复其生物力学结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