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晚期至产后1周妇女阴道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感染情况及抗生素敏感结果。方法:将宁波市第七医院300例孕晚期至产后1周的妇女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分泌物进行支原体筛查及药敏试验,其中药敏试验的主要抗菌药有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阿奇霉素、罗红霉素、司帕沙星、克拉霉素等。结果:300例患者中,检出支原体209例,感染率为69. 67%。其中,人型支原体单独感染9例(4. 31%),解脲脲原体单独感染149例(71. 29%),二者混合感染51例(24. 40%)。20岁(9例)、21岁~25岁(81例)、26岁~30岁(71例)、31岁~35(38例)岁、 35岁(10例)患者出现支原体感染。对于解脲脲原体,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大环内酯类和四环素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对于人型支原体和混合感染,氟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耐药率显著高于四环素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人型支原体和混合感染患者四环素耐药率和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显著高于解脲脲原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解脲脲原体、人型支原体和混合感染患者氟喹诺酮类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孕晚期至产后1周的妇女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率较高,并且氟喹诺酮类等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性,而二代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较高,同时对21岁~30岁的高危人群应积极进行临床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初产妇分娩时行会阴侧切和自然裂伤与盆底功能近期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宁波市镇海龙赛医院产科2012年6月至2014年3月确定为阴道生产的初产妇150例,分为会阴侧切组(85例)、自然裂伤组(35例)、自然顺产分娩组(30例),分别对3组同期同时在产后42天后,通过问卷调查、详细的身体检查、盆底相关肌肉检查,评估其盆底功能变化以及分别于自然顺产组相比的OR值.结果 分娩时压力性尿失禁、排尿困难的发生率在3组之间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4.670、1.085,均P>0.05);会阴伤口疼痛、性生活障碍的发生率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值分别为25.929、27.525,均P<0.05).盆底肌力分级在3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869,P<0.05),肌电位的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F=6.689,P<0.05).盆底肌力分级会阴侧切组与自然顺产组相比OR=1.450,自然裂伤组与自然顺产组相比OR=1.023,盆底功能与会阴侧切、自然裂伤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1.123和1.458,均P<0.05.结论 分娩时会阴侧切、自然裂伤对盆底功能的影响大于自然顺产,但是会阴侧切的影响重于自然裂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急诊科急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10月急诊科急诊处方每月1 000张,共10 000张.针对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含有抗菌药物急诊处方4 494张,使用率44.94%;处方中单方4 090张、二联401张、三联3张,占抗菌药物处方的91.01%、8.92%、0.07%;其中二联静脉+口服3张,占0.07%,静脉+口服256张,占5.70%.静脉用药以左氧氟沙星、夫西地酸、氨曲南为主,口服用药以头孢丙烯、头孢克肟、头孢克洛、克拉霉素为主.结论 急诊科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用药问题,应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产妇的生命安全,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因此,及早发现和积极防治产后出血仍是产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对136例产后出血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及有效的防治措施。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2007年1月—2010年6月共住院分娩3 882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高频电波刀(Leep)联合保妇康栓治疗宫颈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3年10月以来60例宫颈病变患者应用Leep联合保妇康栓治疗,随访术后反应。结果宫颈病变治愈率100%。结论Leep治疗宫颈病变操作简单、安全、效果好,患者痛苦少,联合保妇康可促使创面愈合,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6.
生化汤防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8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为了减少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降低刮宫率。方法将169例要求终止妊娠健康妇女随机分为3组:防治组(予生化汤)85例,对照组(予益母草)50例,空白组(不加处理)34例。观察药物流产情况。结果完全流产率:防治组98%,对照组94%,空白组88%;子宫出血时间:防治组(12.27±8.66)d,对照组(14.32±12.12)d,空白组(22.00±7.04)d。结论生化汤口服防治药物流产后子宫出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手术医护人员锐器损伤现状,并探讨相关防护措施.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对4所综合性医院手术人员锐器损伤进行调查.结果 共调查197人,其中医师115人、护士38人、护生44人;1年内医师、护士、护生锐器损伤发生率,分别为46.06%、78.95%、90.91%,护士、护生发生锐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医师(x2=32.73,P<0.001);工龄<1年的锐器损伤发生率为91.94%、1~5年为73.58%、>5年为32.93%,工龄短者锐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工龄长者(x2 =56.26,P<0.001);中专学历锐器伤发生率为70.00%、大专为79.41%、本科为52.10%,大、中专学历锐器损伤高于本科学历医护人员(x2=14.66,P<0.005);初级职称锐器操作发生率86.96%、中级为34.69%、高级为18.18%,职称低者锐器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职称高的医护人员(x2=102.20,P<0.001).结论 手术医护人员是锐器损伤的高危人群,也是需要加强防范的重要人群,加强职业教育,规范操作可以预防和降低锐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自2001年以来,我们对阴道分娩在缝合前用倍洁宁溶液冲洗伤口及换药,临床观察42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会阴侧切伤口三种缝合方法硬结发生率的比较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会阴侧切术,是在分娩第二产程中为了避免会阴和盆底组织裂伤,减轻盆底组织对胎头的压迫,缩短第二产程,加速分娩常用的手术。基层医院产科初产妇会阴侧切缝合术达85%以上,伴发的会阴侧切切口疼痛,硬结、肠线吸收不良、感染、切口愈合不佳,甚至切口裂开等情况比会阴正中切口会阴Ⅰ~Ⅱ自然裂伤明显增多。为了探讨会阴侧切伤口硬结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10.
产科医护人员职业有害因素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艳姣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7):129-130
目的了解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情况。方法对四家综合医院99名产科医护人员采用问卷调查。结果所有医护人员均不同程度被锐器损伤和羊水、血液污染过,其中工龄在5年内锐利器具损伤34人,发生率79.07%。工龄在5~10年锐利器具损伤12人,发生率54.55%,10年以上锐利器具损伤15人,发生率44.12%(P〈0.05)。结论产科医护职业存在高度危险因素,医护人员个人及医院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产科医护人员职业危害因素的教育,规范操作行为,从根本上减少危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