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目的:观察触发点针刺对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影响,并研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120例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普通针刺、机器人辅助步态训练,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双侧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针刺.1次/d,每周治疗5次,4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第1次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三维步态分析系统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儿跨步时长、平均速度、步频、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儿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步长及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结论:针刺痉挛型双瘫脑性瘫痪患儿双下肢股直肌、腓肠肌、内收肌肌筋膜触发点,可有效改善患儿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的影响。方法:将70例痉挛型双瘫的脑瘫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5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5例,脱落3例)。两组均予康复治疗、传统针灸治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治疗四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进行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后MAS评分下降,平均速度、步频提高,跨步长、步长提高,膝关节活动度提高,GMFM-D区、E区评分提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AS评分、平均速度、步频、膝关节活动度、GMFM-D区、E区评分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发点针刺联合下肢机器人训练有助于缓解脑瘫患儿腘绳肌痉挛,改善患儿步态及站立、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