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3篇
中国医学   3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保护和自我更新机制,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有利自噬可以减缓肺癌进展,而不利自噬能够促进肺癌进展,故调节自噬水平在肺癌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正虚邪滞”是王永炎院士“虚气留滞”理论的延伸,是指因肺脾肾气亏虚,引发津液代谢异常,导致痰瘀阻滞的病理过程,以肺脾肾气亏虚为本、痰瘀阻滞为标,是肺癌的关键病机。肺癌的自噬机制与“正虚邪滞”有着相互贯通之处,肺脾肾气亏虚是肺癌有利自噬减弱的关键因素,进而抑制了肿瘤细胞凋亡,并导致有害物质蓄积;痰瘀阻滞是肺癌不利自噬增强的直接因素,进而促进了正常细胞自噬性死亡,削弱了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导致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正虚与邪滞相合,致使自噬状态向着不利的方向不断发展,最终导致肺癌持续进展。因此,中医干预肺癌自噬机制需以扶正抗邪为原则,补益正气以治其本,祛痰化瘀以治其标,增强有利自噬的同时抑制不利自噬,将自噬水平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促进肺癌的缓解。通过分析现有文献可知,目前通过自噬途径治疗肺癌的中医药以中药单体为主,中医药干预肺癌自噬的作用主要集中在促进自噬激活层面,这可能是因为藉由肺脾肾气亏虚引发的有利自噬减弱是肺癌发展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古今名医论治胸痹心痛的用药规律,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方法:整理《古今名医临证金鉴·胸痹心痛卷》中历代名医论治胸痹心痛的有效经验方,将复方录入Excel2010建立数据库,采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进行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共纳入74位医家的333首经验方,涉及中药289味,以甘草、丹参、茯苓、半夏、当归、郁金、桂枝、薤白、麦冬、瓜蒌、红花、五味子、党参、白芍、陈皮为核心中药。药性以温、平为主,药味以甘、辛、苦为主。归经以心经为主,与肺、肝、脾、胃经密切相关。功效以燥湿化痰和活血化瘀为主,辅以补脾益气,养阴生津。关联规则获得茯苓-甘草、五味子-麦冬、瓜蒌-薤白、半夏-茯苓、等17个核心药对。因子分析将药物分为6个公因子,涵盖生脉散、瓜蒌薤白半夏汤、橘红汤、桂枝汤、等方,累计贡献度64.68%。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4个组合,共奏豁痰宽胸、健脾利湿、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气血阴阳并调之效。结论: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总结了历代名医论治胸痹心痛的临证经验,为临床用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以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3个阶段大鼠模型为切入点,从线粒体融合-分裂动态变化的角度探索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能量变化的机制。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模型组24只。空白组给予普通饲料喂养,模型组大鼠高脂饲料适应性喂养7 d后进行维生素D3(VitD3,30万 U·kg-1)灌胃,14 d后再予以VitD3灌胃(20万 U·kg-1),继续高脂饲料喂养21 d后,随机选择6只大鼠为血瘀证前期组,进行模型验证并同时取材;其余大鼠继续高脂饲养30 d后随机选择6只为亚血瘀证期组;剩下的大鼠为心血瘀阻证期组,继续高脂饲养的同时予以皮下多点注射异丙肾上腺素(ISO,5 mg·kg-1)连续3 d,1周后记录心电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线粒体形态、数量变化,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线粒体动力学蛋白表达量,免疫荧光技术检测相关蛋白的细胞定位。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血瘀证前期组、亚血瘀证期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血瘀证前期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明显上调(P<0.05)。空白组主动脉三层膜结构完整;血瘀证前期组中膜开始出现明显的钙化现象,内膜少量炎性细胞附着;亚血瘀证组动脉内膜下及中膜平滑肌出现空腔结构;心血瘀阻证组动脉管壁三层结构均严重破坏。空白组心电图提示P波规律出现,QRS波波形规律,无宽大畸形,S-T段未见明显压低及抬高;血瘀证前期组心电图与空白组心电图对比未见明显异常;亚血瘀证期组心电图出现J点上抬趋势,S-T段有稍许抬高,但抬高程度≤0.1 mV;心血瘀阻证期心电图提示S-T段明显压低,压低程度>0.1 mV,J点压低>0.1 mV。空白组线粒体大小、形态正常,嵴清晰致密;血瘀证前期组线粒体呈梭形,嵴稀疏;亚血瘀证期组部分线粒体形态上显著拉长,甚至出现空泡样改变;心血瘀阻证期组线粒体呈现破碎状态。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动力学相关蛋白1(Drp1),分裂蛋白1(Fis1)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血瘀证前期组比较,心血瘀阻证组Mfn2表达下调(P<0.05);与空白组及血瘀证前期组比较,亚血瘀证组、心血瘀阻证组视神经萎缩症蛋白1(OPA1)表达下调(P<0.05,P<0.01);与血瘀证前期组比较,亚血瘀证组Drp1,Fis1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5,P<0.01);与亚血瘀证组比较,心血瘀阻证组Mfn2,Drp1表达下调(P<0.01)。与空白组比较,血瘀证前期组及亚血瘀证组Mfn2及OPA1在线粒体中广泛聚集,而在心血瘀阻证期Mfn2红染明显变少;Drp1/Fis1在空白组及血瘀证前期组荧光表现微弱,而在亚血瘀证组及心血瘀阻证组荧光强度明显。结论 心肌细胞线粒体动力学随着心肌细胞能量需求的改变而变化。Mfn2在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早期阶段以融合效应为主,随着病程的逐渐发展,Mfn2开始介导线粒体自噬过程;OPA1在内膜融合及嵴的完整性中发挥作用,OPA1表达量下降与冠心病血瘀证加速发展密切相关;Drp1与Fis1将受损的线粒体分离出来为线粒体自噬作准备的过程有利于缓解机体能量需求和供应失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炎症性肠病,其发病机制与肠道免疫紊乱相关。近年来有学者根据相火生理病理特点提出“相火免疫”学说。通过梳理“相火在位”的理论内涵,认为相火在位与肾精封藏、肝气疏泄具有生理相关性,结合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病理基础,认为“肾失封藏、相火妄动”是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根本病机,并提出藏肾疏肝的治疗大法,以填补下焦,封髓藏肾固其根本,配合清遏余邪、疏肝敛阳以治其标,分予清热疏肝、利湿化浊、散瘀解毒以“消、敛、降”妄火,标本兼治,为中医辨治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女科切要》所记载的产后病分析,阐述吴道源治疗产后病的学术思想及治疗特色。吴道源在治疗产后病上先辑前代医论以明晰源流,后述学术观点以处方用药,颇能勘透隐微,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其认为妇人产后多虚多瘀,易感邪而致病,治疗上既重视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邪扶正,亦重视产妇脉象分析,使其在产后病的治疗上更加严谨、系统。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疾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最初的器官血流中断和随后的器官血流恢复所产生的心肌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I/R)损伤是急性心肌梗死后伴随各种心脏再灌注治疗策略的重要临床难题。虽然血流量的恢复对于氧气的供应是必要的,但再灌注在促进心肌梗死边缘区血流恢复和心肌细胞挽救的同时,也加重了心肌损伤。线粒体功能障碍已被报道为I/R损伤的原因之一,在介导心肌损伤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综述了I/R损伤中线粒体质量控制系统的分子机制以及确立了以线粒体为潜在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代谢组学是系统生物学中的新兴技术,其整体性、动态性与中医诊断中"整体审察""动静统一"原则相一致,并且两者都是以人的机体作为研究对象。因此,利用代谢组学技术综合分析代谢组的异常生物标志物,有助于推动中医诊断的客观现代化发展,对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以及预后的推测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近年代谢组学在冠心病中医证候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系统评价柴胡疏肝散加减较常规西药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柴胡疏肝散的临床应用提供循证依据。方法: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国家知识基础设施数据库(CNKI)、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CSP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C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检索国内外发表的关于柴胡疏肝散加减治疗慢性胆囊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8月。由2位研究员按筛选标准独立甄选文献,提取资料及评价偏倚风险,运用Revman5.3软件开展Meta分析,Stata15.0软件评估发表偏倚评估,TSA0.9软件开展试验序贯分析(TSA),GRADE3.6软件评价证据质量。结果:纳入11项临床研究,共计样本量1 772例,涵盖观察组1 034例,对照组738例。1)Meta分析:相对于常规西药,柴胡疏肝散能提高慢性胆囊炎的临床治愈率(RR=1.35,95%CI为1.21~1.50,P<0.000 01)、临床总有效率(RR=1.17,95%CI为1.13~1.22,P<0.000 01),降低复发率(RR=0.07,95%CI为0.01~0.34,P=0.001)和不良反应发生率(RR=0.06,95%CI为0.01~0.33,P=0.000 9)。2)TSA分析:TSA报告临床总有效率累计Z值在第3项研究达到传统界值和TSA界值,表明该结果具有确切结论性。3)发表偏倚:Harbord回归示不存在发表偏倚(P=0.23)。4)证据质量评价:GRADE示临床治愈率及临床总有效率证据质量均为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率证据质量均为极低,且推荐强度均为弱推荐。结论:柴胡疏肝散治疗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常规西药,拥有辨治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是全世界发病和死亡的常见原因。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冠心病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础,与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血管内皮损伤、泡沫细胞的形成、血小板活化等多个方面有关,涉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环磷酸腺苷/蛋白激酶A(cAMP/PKA)、Ras同源基因家族蛋白A/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RhoA/ROCK)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等多条信号通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策略主要集中在使用高强度他汀类药物降低血脂水平,药物通常会引起明显的不良反应。因此开发更安全、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模式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方向。近年来中医药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探索中医药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较多,并发现多种单味中药可以通过靶向信号分子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本文通过对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形成过程的相关信号转导通路及中医药防治的作用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方面治疗心血管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UPLC-TOF/MS)的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冠心病血瘀证形成过程中大鼠心肌组织代谢特征,寻找潜在的生物标志物,为基于代谢组学的心肌保护相关治疗措施寻找有意义的靶点。方法取27只SD大鼠作为模型组制备冠心病血瘀证模型,另设空白组8只。模型组大鼠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维生素D3灌胃+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方法分3个阶段进行冠心病血瘀证模型的逐步制备。通过UPLC-TOF/MS技术获取大鼠心肌组织内源性小分子代谢物,利用SIMCA 14.1软件和MetaboAnalyst5.0软件进行组间差异性代谢物筛选及相关代谢通路分析,使用SPSS21.0对组间差异性代谢物进行定量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特征代谢物临床诊断效能。结果筛选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1-酰基-sn-甘油-3-磷酸胆碱、L-苯丙氨酸、牛磺酸共5种差异最为显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涉及甘油磷脂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的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4条主要差异代谢通路。ROC曲线分析显示,特征代谢物曲线下面积均大于0.7。结论冠心病血瘀证不同进展阶段大鼠心肌组织代谢组学出现改变,其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脂类代谢和氨基酸代谢,且特征性代谢产物具有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