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血清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 Activating Factor,BAFF)表达水平,探讨SLE患者中医证型与BAFF水平及疾病活动指标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91例SLE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血清BAFF水平,同时检测SLE患者红细胞沉降率、补体3(C3)、补体4(C4)、C反应蛋白(CRP)。结果:1)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中SLE疾病活动组BAFF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与SLE非活动组(P0.01)。2)SLE患者BAFF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 Disease Activity Index,SLEDAI)、红细胞沉降率呈正相关(r=0.73,r=0.39,P0.01);与C3呈负相关(r=-0.34,P0.01)。3)热毒炽盛型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较其余中医证型组SLE均明显升高(P0.01);正虚邪恋型组SLE患者BAFF水平较其他证型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SLE患者BAFF水平明显升高,与疾病活动指标相关;热毒炽盛型SLE患者血清中BAFF水平较其他证型组均明显升高,正虚邪恋型组较其他证型组均明显降低,提示抗BAFF单抗在不同中医证型SLE中可能疗效不同。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种多系统受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与遗传、病毒感染、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效应性CD4+T细胞即辅助性T细胞(Thelper,Th)在机体免疫应答和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发育、功能及分泌细胞因子的作用不同,CD4+T细胞分为Th1细胞、Th2细胞、调节性T细胞和Th17细胞4个亚群.Th17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A、IL-17F、IL-21及IL-22等细胞因子,在许多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1].本文就近几年来对Th17细胞的发育分化机制、免疫调节、分泌细胞因子及与SLE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肌腱端炎和脊柱炎为特点的慢性炎症性进行性疾病,严重者可发生脊柱强直和关节强直.25%AS患者累及髋关节,髋关节受累是本病致残最关键的病变.目前对于AS髋关节病变的治疗尚缺乏有效手段.肿瘤坏死因子(TNF)-α是炎症级联反应中重要的促炎症细胞因子之一,目前研究已证实TNF-α在AS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辅助性T(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02例SLE患者及68例健康对照血清白介素17A(IL-17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相对定量分析27例SLE患者及13例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孤核受体γt(RORγt)基因表达水平;分析血清IL-17A水平与RORγt基因表达之间及其分别与SLE疾病活动度(SLEDAI)、SLE是否合并肾脏病变的关系。结果 102例SLE患者血清IL-17A 水平 [14.75 (5.12 ~ 69.76) ng/L]较68例健康对照组 [5.77 (2.22 ~ 9.60) ng/L]显著升高(P < 0.01)。102例SLE患者血清IL-17A与血清C反应蛋白、血浆肌酐、尿管型呈正相关(分别为r = 0.33、P < 0.01,r = 0.26、P < 0.05,r = 0.27、P < 0.05);与SLEDAI无显著相关(P > 0.05)。27例SLE患者RORγt基因表达水平较13例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 [1 (0.40 ~ 2.62) 和0.19 (0.15 ~ 0.75),P < 0.01]。27例SLE患者RORγt基因表达水平与血清IL-17A水平呈正相关(r = 0.47,P < 0.01),与血清补体3之间呈负相关(r = -0.46,P < 0.05)。SLE病情高活动组与低活动组、SLE合并肾脏病变与SLE无合并肾脏病变组间血清IL-17A、RORγt基因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结论 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损伤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与SLE肾脏病变可能有关,但其可能不是SLE病情活动惟一的影响因素,在SLE及SLE肾脏受累中可能均不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6.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脏受累85例超声心动图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俞烜华  李忆农 《临床荟萃》2010,25(13):1119-112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脏影像学的临床特征与影响因素,了解SLE患者心脏结构与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病程、病情活动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7月我院诊断SLE的住院患者85例.结果 ①室间隔(IVST)、左心室后壁(LVPWT)、左心室等容舒张时间(IVRT)与病程关系密切(r=0.224、0.213、0.321,P<0.01或<0.05);②左心房前后径(LA)、LVPWT、每搏射血量(SV)与SLEDAI积分相关(r=0.323、0.217、0.222,P<0.01或<0.05);③病程5年以上组充盈早期速率/舒张晚期速率(E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辅助性T细胞(Th)17介导的炎症损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心脏损害的关系,了解若干常用的心肌标志物作为狼疮心脏受累预测、评价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47例SLE心脏损害患者、55例SLE无心脏损害患者及38名健康对照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A水平;应用ADVIA Centaur(R) XP系统与Olympus AU2700全自动生化仪检测心肌标志物水平;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PCR)方法相对定量13例SLE心脏损害患者、14例SLE无心脏损害患者及13名健康对照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孤核受体(ROR)Υt基因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F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直线回归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①SLE心脏损害组血清IL-17A水平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27.98(8.44~138.81),11.12(3.64~22.30),5.77(2.22~9.60) pg/ml;P均<0.05].②SLE心脏损害组脑利钠肽水平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49(13.50~107.50),17(9~26),7.50(4.75~13)pg/ml;P均<0.01].③SLE心脏损害组年龄、SLE疾病活动度、病程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5).④SLE心脏损害组RORΥt基因表达水平较SLE无心脏损害组及健康对照组均显著升高[2.2(0.79~2.83),0.72(0.39~1.14),0.19(0.15~0.75);P<0.05].结论 ①Th17细胞可能参与了SLE心脏损害的发生;②高龄、病程长及疾病活动度高的SLE患者心脏损害发生概率增高;③脑利钠肽有望成为SLE心脏损害的预测、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中医药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Helicobacter pylori,Hp)相关的糜烂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全面检索2000年1月-2018年3月国内的相关数据库,包括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并依据Jadad量表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检索到的符合条件的14篇文献、共1210例患者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总有效率方面:共有12篇文献进行总有效率的研究,异质性检验提示无明显异质性(P=0.96,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后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OR=5.23(95%CI:3.52~7.78),Z=8.19,P<0.00001],表明中医药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漏斗图提示存在一定偏倚。Hp转阴率情况:共有12个研究进行Hp转阴率的研究,异质性检验提示所纳入研究无明显异质性(P=0.94,I2=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分析后提示治疗组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OR=3.07(95%CI:2.14~4.39),Z=6.11,P<0.00001]。表明中西医联合治疗组Hp转阴率优于对照组。漏斗图提示偏倚较小。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Hp相关性糜烂性胃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并有效提高Hp转阴率,但仍需后续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支持。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合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发病因素、临床及辅助检查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风湿病科确诊的2例AS合并RA患者,通过复习文献,总结其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验、影像学检查特点。结果:AS合并RA发病与遗传因素、病原体感染、吸烟及免疫异常等有关,有共同细胞因子参与。中青年女性多见,大多于青年发病,以腰背痛或腰骶痛起病为主。影像学检查均有骶髂关节炎,大多有外周关节炎,部分患者有竹节样脊柱。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阳性率较AS低,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s,RF)、抗环瓜氨酸肽(anti-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率与RA相近。病情活动度高,治疗反应不如单一疾病,应早期、积极、联合用药,严重难治性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和(或)生物制剂。结论:AS合并RA发病多因素相关,中青年女性多见,首发症状复杂多样,病情活动度高,影像学骨质破坏重,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