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6篇
  199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自拟“降压合剂”治疗高血压病5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一、一般资料 50例高血压病(其中Ⅰ期14例,Ⅱ期30例,Ⅲ期6例),男22例,女28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63岁,平均年龄45.6岁。病程:1~5年29例,6~10年14例,11年以上7例。  相似文献   
2.
温病学说是在明清时代才发展成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一门学科。它在整个祖国医学范畴里,可以说是一种比较进步的学说,在诊断、辨证、论治等方面有着创造性的发挥。一、温病病因和发病的新认识 (一)病因:温病的致病主因是外感温热  相似文献   
3.
清·薛生自著《湿热病篇》,对湿热病的论治,条分缕析,极为详尽。本文试对其立论依据、治疗法则及具体运用等加以剖析,从而探讨湿热病的治疗规律。芳香苦温以宣湿此法适用于湿温初起,湿重于热的类型。因湿浊困阻,脾失健运,故以芳香苦温互伍,辛开宣化湿邪,湿去则热退。一、湿在上焦(卫分),芳香宣化:上焦湿热证候是湿热邪气侵袭人体的初起阶段。是湿热邪气由口鼻而入,侵袭于肺,导致肺气宣  相似文献   
4.
透热转气为温热病热入营分的治疗大法,首先由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提出,后世医家又称之为“清营泄热”、“凉营解毒”、“凉营透热”或“清气凉营”等。近年来各地编写的中医教材中,温病理论体系的卫气营血辨证内容基本相同,而对营分证治疗大法透热转气问题,则互有出入。大体有以下三点: ①、认为营分证的治疗宜清营泄热,即于清营分热邪药物中伍以轻清透邪之品,以冀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  相似文献   
5.
妇人温病与男子无异,然其胎前产后,以及经水适来适断而病温者,或恐邪毒害妊,或虑热入血室,故论治与男子有所区别。自《内经》始创“有故无殒”之论,《伤寒论》倡“热入血室”之说,后世医家对妇人温病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如叶天士《外感温热篇》论妇人温病时指出:“看邪之可解处……不可认板法”。验诸临床,信而可征,仅举数例以明之。一、祛邪护胎谨防损正妊娠病温,古人皆以四物汤加减用之,谓护胎为要,恐来害妊,如热极用井底泥,蓝布浸冷复盖腹上等退热之法,皆是保护胎元之意。叶氏进一步阐明了祛邪为护胎,护胎要祛邪的辩证关系,祛邪护胎,完全符合《内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比较新西兰塔纳基盆地始新统和澳大利亚库珀盆地二叠系煤层,测定了控制煤和陆源干酷根中长链脂肪组分的结合和保存因素。塔位纳基盆地的煤沉积于温暖的河流三角洲环境中,尽管这种煤的镜质组含量很大,但它具有高的姥鲛烷/植烷比值以及奥利烷和其它非藿烷类萜烷;抽提物和热角产物中大于n-C20的脂肪含量较大。这此数值表明,这类脂肪碳的大多数直接来源于高等植物。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见于唐代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茯苓、生姜、甘草组成。有清化痰热,和胃理气之功,治心胆虚怯,夜寐多梦,触事易惊,胸闷短气,自汗乏力,呕逆吐苦等症。是临床上治疗范围较广、疗效较著的一张方剂。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曾用此方加减治疗郁、痿、惊、悸等证,获效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敷脐法在妇科病中的应用代桂满,靳红微,秦军(河北中医学院050091)敷脐法即用药贴敷于脐中穴,以起治疗作用的方法。脐中穴又名神阙,别名气舍,出于《针灸甲乙经》。属任脉,位于脐窝正中。主治虚脱、四肢厥冷、腹痛、腹泻、痢疾、脱肛等症。禁针。灸(隔盐或姜...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B组虫媒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病死率高,后遗症重,是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常见病。我院于1977年8月21日至10月4日共收治乙脑52例,现总结如下:52例中,儿童31例,成人21例,最小年龄7个月,最大年龄62岁,男30例,女22例,男女之比为1.6:1。  相似文献   
10.
王老临床四十余载,擅长内科,精于急性热病。对热病神昏的辨治,更有丰富经验,兹整理于下。一、阳明躁扰,清气开窍热病神昏属于阳明热盛者甚多。《素问·热论》云:“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此证多由伤寒化热,或温热传里,蕴于胃经,阳明气热上扰心神所致。临床表现为高热昏瞀,烦躁谵语,大汗,大渴,舌质红,苔黄燥,脉洪大。此时邪热在“经”,法当清气开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