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综合类   3篇
  1篇
肿瘤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中保护回流静脉的方法及意义,为确保手术成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50例上矢状窦旁中后1/3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保护回流静脉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14例)。观察组患者行静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V)检查,明确上矢状窦通畅程度与脑膜瘤周边静脉回流代偿情况,术中尽量保护回流静脉及正常脑组织,妥善处理受累矢状窦。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方式治疗,未评价矢状窦通畅情况,未保护回流静脉。依据Simpson标准评价肿瘤切除程度,比较两组患者肿瘤全切率、死亡率、对症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观察组患者肿瘤全切除34例(94.44%),对照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0例(71.43%),两组均未出现死亡病例,观察组患者手术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上矢状窦中后1/3脑膜瘤术前行MRV检查,术中保护回流静脉可提高肿瘤全切除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金安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8):992-993,1000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方式与手术的时机选择以及术后疗效的评定,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治愈率及生存质量,同时减少病死率。方法:对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恢复良好86例,占49.1%,生活自理34例,占19.4%,生活自理困难25例,占14.2%,生活不能自理13例,占7.4%,植物生存状态3例,占1.7%,死亡14例,占8%。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不同的出血部位及出血量的患者,采用恰当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再辅助手术后合理而缜密的治疗是提高治愈率和抢救成功率的关键;同时,也能明显的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3.
显微手术治疗巨大嗅沟脑膜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于1995年6月-2008年4月收治的巨大嗅沟脑膜瘤患者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25-58岁,平均42岁;病程3-6年;以头痛为主诉者8例,首发症状为癫疒间 2例,嗅觉障碍9例,视力明显减退3例;  相似文献   
4.
自体血回输在颅脑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解剖因素而决定,颅脑血液供应极为丰富,术中出血量大,一般都在600 ml左右,多者可达1 000 ml以上.尽管目前的输血技术和检测水平都在不断提高,但大量输入异体血仍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同时亦使本就非常紧张的血源更加馈乏.我科于1999年12月至2002年10月对68例颅脑手术患者施行了自体血回输,方法简单,效果可靠,且无不良反应,现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考察实验室制备的一种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季胺盐衍生物的合成及抗菌性能。通过红外光谱、激光粒度Zeta电位仪对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季铵盐衍生物进行表征和测定.用悬菌定量实验(Suspension quantitative test)研究其抗菌性能,结果显示:(1)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的零点位在pH=4.8,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季铵盐衍生物的零电位在pH=10.5~10.8之间.季铵盐的引入使其零电位发生了较大的位移;(2)悬菌定量实验对大肠杆菌(8099)。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以及白色念珠菌(ACTT10231)的15min抑菌率分别为99.99%,99.99%和94.12%,显示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季胺盐衍生物对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6.
选择2002年1月-2007年6月我科收治的矢状窦旁中1/3脑膜瘤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其中4例女性为复发后2次手术;年龄27-57岁,平均(41.3±7.8)岁;头痛17例,肢体力弱12例,肢体麻木14例,癫发作7例;肿瘤直径3-4 cm 5例,4-5 cm 7例,>5 cm 8例;肿瘤跨窦生长3例,位于一侧17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切除鞍区脑膜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根据显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83例鞍区脑膜瘤患者分为翼点入路组27例,额下入路组30例以及纵裂入路组26例.对3组患者肿瘤切除效果、G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 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肿瘤切除总有效率分别为92.59%、90.00%及92.31%,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第7天GCS评分均得到显著改善,差异较手术前1天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纵裂入路组GCS评分明显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翼点入路组、额下入路组及纵裂入路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23.33%及7.69%,纵裂入路组明显低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改善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纵裂入路组生活质量改善率显著高于翼点入路组及额下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纵裂入路切除鞍区脑膜瘤具有最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对于患者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8 Hz 130 dB次声作用后脑组织中谷氨酸转运蛋白3(EAAT3)的表达改变及意义。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次声作用1、7和14 d组各10只,次声作用组采用8 Hz 130 dB的次声按规定次数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EAAT3蛋白,RT-PCR行EAAT3 mRNA测定。结果:EAAT3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较丰富。次声作用1 d后EAAT3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7、14 d持续下调。结论:在次声脑损伤后,谷氨酸在细胞外堆积,可能与EAAT3下调导致谷氨酸重吸收障碍有关,因此上调EAAT3可能对次声脑损伤后脑组织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ICH)患者血清和血肿液中 IL-4、IL-6、IL-8、IL-10的变化。方法:选取80例在我院治疗的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按照发病时间将患者分为5组(发病时间≤6h、6h <发病时间≤12h、12h <发病时间≤24h、24h <发病时间≤72h、3d <发病时间≤7d),检测各组血清和血肿液中 IL-4、IL-6、IL-8、IL-10的含量以及出血量和水肿量;另选取21例健康体检者,检测其血清 IL-4、IL-6、IL-8、IL-10的含量作对照。结果:IL-4、IL-6、IL-8、IL-10在患者静脉血、血肿液中的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患者静脉血与血肿液中 IL-4、IL-6、IL-8、IL-10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发病时间≤6h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除 IL-10浓度升高不明显外,IL-4、IL-6、IL-8浓度均明显升高;24h <发病时间≤72h 时,IL-4、IL-6、IL-8浓度与其他各时段比较,以及3d <发病时间≤7d时,IL-10浓度与其他各时段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各时段出血量和水肿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血量和水肿量均在发病时间≤6h至12h <发病时间≤24h 逐渐增大,12h <发病时间≤24h 达到峰值。结论:ICH 患者静脉血、血肿液中 IL-4、IL-6、IL-8浓度可以作为早期检测(≤6h)ICH 的指标,并可通过不同炎症因子的含量变化判断 ICH 患者发病时间,且患者发病一周内周围脑组织出血量和水肿量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方法 选取脊髓肿瘤患者60例,按住院单双号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对照组(29例)行全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围手术期指标,神经功能恢复,肿瘤切除情况及随访3个月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的疗效.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虽然两组医疗费用上相比,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医疗费用仍低于对照组;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恢复较好(P<0.05),神经功能处于Ⅰ级和Ⅱ级的患者居多,术后观察组患者肿瘤切除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完全切除达24例,多于对照组(15例),随访3个月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上所述,采用小切口单侧半椎板切除入路治疗脊髓肿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肿瘤切除较完全,并发症较少.故患者恢复快,花费少,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