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5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研究益肾乌发口服液单次给药致小鼠急性肝毒性的"量-时-毒"关系.方法 "时-毒"关系研究:小鼠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水平及肝、脾、胸腺等脏器指数的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灌胃不同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小鼠血清ALT、AST、TBI水平均在灌胃较高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后2h达到高峰,给药后12h肝脏指数升至最高,给药后72h可恢复至正常值;剂量在(4.46~25)mL·kg-1之间肝脏可产生明显病理损伤,且随着剂量增大,ALT、AST、TBI水平升高显著.结论 小鼠单次灌胃一定剂量的益肾乌发口服液可造成急性肝毒性损伤,并呈现明显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半夏酸水渗漉提取样品单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 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1.77 g·kg-1半夏酸水渗漉液,取小鼠按不同时间点分组,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观察给药后小鼠死亡情况和毒性反应,分别于给药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T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计算肝体比值,另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取小鼠按不同剂量分组,单次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2.68g·kg-1、2.14g·kg-1、1.72g·kg-1、1.37g·kg-1、1.10 g·kg-1、0.88 g·kg-1,空白组给同体积蒸馏水,于给药后2h按"时-毒"研究方法对小鼠进行相应处理.结果 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1.77 g·kg-1 的半夏酸水渗漉液,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2h,持续时间约达72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酸水渗漉液在给药后2~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酸水渗漉液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且随着剂量的增大,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后,可致肝细胞部分出现灶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单次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酸水渗漉液可造成小鼠急性肝损伤,毒性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具体表现为血清ALT、AST值升高甚或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改变,且呈明显的时毒、量毒关系.  相似文献   
3.
半夏水提组分对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半夏水提组分单次给药小鼠肝毒性"量-时-毒"关系.方法 单次给药"时-毒"关系研究:制备62.5 g·kg-1半夏水提组分,按25 mL·kg-1给小鼠灌胃给药1次,给药后按处理时间点依次为0(即空白对照组),0.5,1,2,4,8,12,24,48,72h,于相应时间点取血,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取肝组织,常规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形态学变化;单次给药"量-毒"关系研究:设定半夏水提组分82.5 g·kg-1、70.1 g·kg-1、59.6g·kg-1、50.7 g·kg-1、43.1 g·kg-1、36.6g·kg-16个剂量组,小鼠灌胃给药1次,空白组给蒸馏水,于给药后4h按上述方法测定血清ALT、AST及肝组织镜检.结果 半夏肝毒性"时-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62.5 g·kg-1的半夏水提组分血清ALT、AST值随时间的不同造成的肝损害的程度也不同,毒性高峰出现在给药后4h,持续约48h.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半夏水提组分在给药后4h对肝组织产生明显损伤.半夏肝毒性"量-毒"关系的研究显示小鼠单次灌胃较高剂量半夏水提组分可使血清ALT、AST值显著升高.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检查显示给予较高剂量的半夏水提组分后,肝细胞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脂肪变性以及部分点状坏死,而低剂量给小鼠灌胃,肝组织病理形态学未见异常改变.结论 单次给予半夏水提组分可造成小鼠肝毒性损伤,并呈现一定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单次给予柴胡总皂苷致小鼠肝毒性损伤的程度及其机制。方法:按小鼠急性肝毒性剂量-时间-毒性(量-时-毒)关系研究方法进行。时-毒关系研究:小鼠ig一定剂量(36.075 g·kg-1)的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分别于给药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细胞色素P450(CYP450)、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解剖,取肝脏,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肝组织形态变化;量-毒关系研究:给小鼠ig不同剂量(36.075,21.650,12.975,7.925,4.675 g·kg-1)的柴胡总皂苷提取物,于给药后2 h按时-毒实验方法进行相应处理。结果:对柴胡总皂苷致小鼠肝毒性时-毒关系研究显示:小鼠单次ig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后1 h血清CYP450,ALT,AST水平开始升高,与0 h组比较均有极显著性差异,并分别于药后8,2,2 h达到峰值,之后逐渐恢复。对柴胡总皂苷致小鼠肝毒性量-毒关系研究显示:小鼠单次ig不同剂量的柴胡总皂苷提取物后2 h血清CYP450,ALT,AST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且呈现一定的剂量相关性。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柴胡总皂苷提取物组小鼠肝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和脂肪变性,其中高剂量组可出现片状坏死、小叶结构不清等病变。结论:柴胡总皂苷的肝毒作用机制可表现在影响肝脏对药物的代谢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半夏全组分、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进行小鼠急性毒性比较研究,以观察、评价半夏药材的急性毒性,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制备半夏全组分、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样品,采用经典的小鼠急性毒性实验方法分别测定半夏全组分、水提组分的最大给药量和醇提组分的最大耐受量。结果半夏全组分的最大给药量(MLD)为34.8g/kg,水提组分的最大给药量(MLD)为300.0g/kg,醇提组分的最大耐受量(MTD)为99.2g/kg,分别相当于临床70kg人每公斤体重日用量的270.7倍、2333.3倍和771.6倍。结论半夏药材具有一定毒性,与药典、文献记载及临床应用相符。半夏醇提组分毒性大于水提组分及全组分,后两者基本安全、低毒。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地胆草提取物对肝癌HepG2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拟态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HepG2肝癌细胞,分为对照组(0.1%DMSO)和不同浓度实验组(地胆草提取物质量浓度分别为25,50,75,100,125,150μg·mL-1).以噻唑蓝(MTT)比色法测定地胆草提取物对HepG2细胞增殖的影响;根...  相似文献   
7.
目的综述近年来芳香开窍类中药对血脑屏障(BBB)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为从中药"芳香开窍"的传统功效中挖掘、筛选、评价和研发创新药物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近10年来芳香开窍类中药对血脑屏障结构及功能影响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归纳、分析。结果药理学研究证实芳香开窍类中药主要通过自由透过血脑屏障发挥药效、降低BBB的通透性以保护脑组织以及促进血脑屏障开放三个方面来改变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另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BBB上P-gp的表达和功能有关。结论从P-gp方面加强对芳香开窍类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和探索芳香开窍类中药的功效物质基础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8.
香加皮不同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损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香加皮水提组分和醇提组分多次给药对小鼠肝毒性损伤的作用程度.方法 给小鼠灌胃香加皮水提和醇提组分,每天1次,连续灌胃7天,按等生药量算,香加皮水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15.0,3.12,0.78 g ·kg-1,醇提组分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为6.0,3.12,0.78 g·kg-1;观察小鼠一般状况,7天后检测肝毒性相关指标,检测血浆清蛋白(ALB)、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L)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香加皮不同组分可导致血和肝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增高,肝脏重量和肝体比值增大,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胆红素(TBIL)水平增加,血浆清蛋白(ALB)降低;肝组织病理可见肝细胞可见水肿、脂肪变性、灶性坏死、片状坏死;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呈现一定的剂量依赖性.肝毒性作用程度醇提组分>水提组分.结论 较高剂量多次给予香加皮水提组分或醇提组分均可致小鼠明显的肝毒性损伤,即可致肝功能指标的改变,又可致肝细胞器质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行基于功效和物质基础的吴茱萸系统毒性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方法对吴茱萸历代文献古籍及近十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提出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毒性研究思路。结果历代文献古籍中记载吴茱萸的多种功效在现代药理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但对吴茱萸"有小毒"这一记载在中药现代药理学与毒理学研究中均相对缺乏,对其毒性成分、毒性表现也未见详细描述。应进行吴茱萸产生功效和毒性的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功效-毒性"的相关性、毒性作用靶点、物质基础体内过程、吴茱萸"量-效-毒"之间的关系如何等规范、系列研究,同时还要在中医辨证和辨病的基础上,去合理科学地认知毒性和功效,以期为临床安全、使用吴茱萸提供科学实验依据。结论有毒中药吴茱萸的毒性研究应该放到功效和证候的背景下进行研究,而且要注重毒性物质基础的体内过程、作用途径和作用靶点,并注重基于功效和病证的"量-效-毒"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0.
柴胡皂苷对肝脏的药理毒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10,他引:0  
介绍柴胡皂苷对肝脏功效与肝毒性的最新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提供文献依据和研究思路。对柴胡皂苷近5~10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21篇进行整理、分析与归纳。研究认为柴胡皂苷是柴胡发挥疏肝解郁功效的主要物质基础;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过程中亦逐渐认识到柴胡皂苷具有肝脏毒性,其肝损伤机制与途径主要与多途径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柴胡的毒性研究及毒性物质的安全控制需在其功效表达和功效物质分离与控制过程中进行,才能提出切合柴胡临床使用过程中不良反应的预警方案和早期诊疗措施,保证其临床用药安全,科学应对国内外有关柴胡毒性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