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临床医学   4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3篇
  2014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过去对脊椎结核,西医治疗多采用长期卧石膏床、使用抗结核药、病灶手术清除等方法,但是疗程长,费用多,痛苦大。我们从1977年5月~10月收治了8例并发瘘管的脊椎结核病人,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5例临床治愈,瘘管完全闭合;3例好转。现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血Lp(a)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关系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血管内超声(IVUS)和冠状动脉造影(CAG)研究血Lp(a)浓度与冠状动脉斑块程度和性状的关系.方法 104例通过血管内超声和冠脉造影检查并同时检测血浆Lp(a)浓度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通过IVUS观察冠状动脉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纤维帽厚薄、脂质池大小及斑块性状.根据Lp(a)水平患者分为高和低Lp(a)水平组,分别比较两组间的斑块程度及特征.结果 在临床上,高Lp(a)浓度组多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低Lp(a)浓度组多表现为稳定性心绞痛(P<0.01);在病理上,高LP(a)浓度组多表现为不稳定斑块,低Lp(a)浓度组多表现为稳定斑块(P<0.05);同时高Lp(a)浓度组斑块面积及体积明显增大[(12.2±3.6)mm2,(259.6±97.3)mm3],与低Lp(a)浓度组[(10.1±3.2)mm2,(215.3±88.2)m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相关分析表明Lp(a)与斑块面积及体积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及0.63,P<0.05).结论 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程度、范围及斑块的不稳定性有关,提示Lp(a)在冠心病的发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痉挛的冠状动脉血管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的病变特征.方法:选择临床上具有心前区不适或疼痛但CAG无显著狭窄的患者进行马来酸麦角新碱试验,根据CAG有无冠状动脉痉挛将患者分为痉挛组及无痉挛组.通过CAG及IVUS探讨痉挛血管的病理特征.IVUS检查包括参考段血管面积(RA)、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MLA)、斑块面积(PA)、斑块体积(PV)及斑块的性状和重构指数,斑块的性状分为软斑块和硬斑块(包括纤维斑块、钙化斑块和混合斑块).结果:成功诱发冠状动脉痉挛20例,痉挛组及无痉挛组患者间性别、吸烟及高脂血症有明显差异(P<0.05),但两组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及斑块的大小无明显差异(P>0.05);痉挛组CAG示轻、中度局限性狭窄伴血管边缘不光滑,IVUS示偏心性纤维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结论:冠状动脉痉挛血管病变常表现为血管边缘不光滑,呈偏心性、稳定性的纤维性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  相似文献   
4.
血管内超声波法指导及评价冠状动脉支架置入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波法(IVUS)在指导及评价高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中的作用。方法:对2002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50例58处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行支架置入术时进行冠脉造影(CAG)及IVUS检查,IVUS指导选择支架的适应证及支架的大小,当达到CAG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时,置入支架并应用IVUS进行评价,观察支架是否充分扩张,血管扩张未达到IVUS的理想标准者再次行高压球囊扩张。结果:支架置入后仅35处(60.3%)符合IVUS理想支架置入标准,23处(39.7%)支架未达到IVUS理想置入标准,再次经高压球囊扩张后全血管面积(VA)及最小血管内膜腔面积(MLA)明显增加,斑块面积(PA)减小,病变均达到CAG理想的支架置入标准。结论:采用高压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并不能使支架完全达到理想的扩张状态,IVUS指导下的高压球囊扩张可进一步改善支架置入效果,是目前指导及评价支架置入效果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5.
冠脉病变中血管内超声与冠脉造影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比较和评价血管内超声及冠脉造影对冠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88例诊断为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患者(98处病变)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病变的最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病变长度及病变形状进行比较.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伴有声影,其范围大于90°;硬斑块为斑块的回声与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大致相同,但后方无声影;软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管壁外膜回声弱.结果:冠脉造影示病变血管狭窄程度(直径狭窄率)及病变长度分别为(32.2±8.7)%,(13.2±6.6)mm,明显低于血管内超声结果(41.4±9.6)%,(22.8±8.5)mm,对于钙化、偏心等病变,血管内超声比较敏感.结论:冠脉造影低估了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狭窄冠脉的性状,对冠心病特别是可疑冠心病患者的诊断及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研究无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的发生机制.方法 成功留置冠状动脉内支架,并且进行了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8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无再流组(12例)和正常血流组(56例),通过血管内超声观察两组患者术前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斑块面积、病变长度、斑块体积及斑块的性状.结果 无再流现象发生率为 17.7 %,两组患者的病史情况及参考段血管面积、病变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再流组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较长,治疗前TIMI 0级较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再流组冠脉斑块面积、斑块体积明显增大,与正常血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7±3.0)mm2 对 (9.2±2.9)mm2,(261.4±91.8)mm3 对 (184.7±81.2)mm3,均P<0.01];无再流组以软斑块、偏心性斑块为主,同时多伴斑块破裂及血栓等,与正常血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危险因素与无再流现象无明显关系.症状开始至再灌注时间、治疗前TIMI分级、斑块面积、斑块体积及软斑块、偏心斑块、斑块破裂、血栓可能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再流现象的易发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 (冠脉 )病变血管内超声特征。方法  5 2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与 79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根据超声检查结果 ,冠脉病变分为钙化斑块、硬斑块及软斑块。钙化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回声强并伴有声影 ,其范围大于 90° ;硬斑块为斑块的回声与血管壁外膜回声大致相同 ,但后方无声影 ;软斑块为斑块的回声比血管壁外膜回声弱。不稳定斑块为纤维帽较薄、有脂质池的斑块或并有斑块破裂。稳定型斑块为钙化斑块及硬斑块。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病变特点以稳定型斑块为主 ,急性冠脉综合征冠脉病变特点以不稳定型斑块为主。 61.5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 3 8.0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软斑块 ( P <0 .0 1) ,2 8.9%急性冠脉综合征及 6.3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脂质池 (P <0 .0 1) ,并且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脉斑块多伴有斑块破裂。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及稳定型心绞痛的冠脉病变各有自己的特征 ,血管内超声对其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机制的血管内超声观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冠脉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机制. 方法:以成功留置冠脉内支架,于6 mo后进行复查的92名患者118处病变(其中前降支53处病变、回旋支32处病变、右冠状动脉33处病变)为对象,进行CAG及IVUS检查,以CAG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患者分为支架再狭窄组(39例)和无再狭窄组(79例),通过IVUS观察两组冠脉内支架术后及随访时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支架截面积、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新生内膜面积、支架体积及新生内膜体积. 结果:两组支架置入术后即刻及随访时参考段血管面积、最小支架截面积、支架体积无显著性差异 (P>0.01),随访时再狭窄组最小血管内膜腔截面积较无再狭窄组明显减小[(2.3±1.1) mm2 vs (5.4±1.8) mm2, P<0.01];而新生内膜面积及体积较无再狭窄组明显增大[(4.7±1.5)mm2 vs (1.6±0.8) mm2, (121.1±31.9) mm3 vs (54.3±11.4) mm3, P<0.01]. 结论:支架内再狭窄主要以内膜增生为主,而与血管重构及支架弹性回缩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小肠间质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29例病人均行手术及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病理诊断为良性4例,交界性3例,恶性22例.淋巴结转移2例.免疫组化CD117(+)92%(26/29),CD34(+)78%(22/29).结论 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依据为临床症状结合影像检查,病理可确诊.手术加药物辅助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冠状动脉造影(CAG)及血管内超声(IVUS)研究支架术后再狭窄与血Lp(a)的关系. 方法: 成功冠脉内支架术6~18 mo后进行复查的128名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其中前降支59处病变、回旋支34处病变、右冠状动脉35处病变)为对象,进行CAG及IVUS检查,以CAG直径狭窄率≥50%为支架内再狭窄. 测定血Lp(a)浓度,按照患者血Lp(a)的水平,把患者分为高Lp(a)组[Lp(a)浓度≥230 mg/L]和低Lp(a)组[Lp(a)浓度<230 mg/L],通过IVUS观察两组冠脉支架术后随访时新生内膜面积、新生内膜体积,探讨Lp(a)与再狭窄的关系. 结果:128处病变CAG示再狭窄36处,再狭窄率28.1%,再狭窄及无再狭窄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冠脉疾病危险因素等无明显的差异;再狭窄组Lp(a) 浓度为(316±128) mg/L,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的(196±100) mg/L及正常对照组(59±32) mg/L,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 高Lp(a)组再狭窄率为38.1%,低Lp(a)组再狭窄率为18.5%,两组间有显著的差异(P<0.05). 相关分析表明Lp(a)与新生斑块面积及体积呈正相关(r分别为0.58及0.62,P<0.05). 结论: Lp(a)与内膜增生有关,Lp(a)通过促进新生内膜增生而影响支架术后再狭窄,高Lp(a)血症的患者应进行积极的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