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0篇
药学   1篇
  202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目的 探究人体肠道菌群体外生物转化大黄过程条件及成分变化。方法 采集3名健康儿童(1~3岁)新鲜粪便制备菌群悬液;以活菌数保持最多为依据进行初始培养基的选择;按照初始培养基中原有的0.5%碳源和0.5%氮源的添加量,进行不同碳源/氮源组合,依据活菌计数结果判断最优组合;通过指纹图谱技术筛选菌群体外培养条件,包括大黄添加方式(大黄粉或大黄水浸液)、转化时间(24或48 h)、氧需求(有氧或无氧);基于LC-MS代谢组学进行转化前后成分分析,采用SIMCA软件(V16.0.2)进行主成分分析(PCA),差异代谢物分析采用MetaboAnalyst 5.0。结果 菌落计数和指纹图谱结果显示,蔗糖/大豆胨为改良YCFA培养基最适组合,粉状大黄为添加方式,培养基与大黄粉最适添加体积质量比为32∶1,有氧培养24 h为最优生物转化条件。代谢组学结果表明,主要代谢产物共计763种,数目较多的代谢物类别分别为脂质和类脂质分子(244种)、苯丙烷和聚酮化合物(138种)、有机杂环化合物(101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92种)和苯类(59种);转化前后代谢物PCA图能良好区分,确定18种关键差异代谢物,山柰酚-3-O-刺槐二糖苷和薯蓣皂苷上调最明显。结论 采用指纹图谱技术联合代谢组学方法揭示了大黄在菌群生物转化前后存在的成分差异,通过菌群生物转化可提高大黄活性成分的溶出和转变。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