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3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目的 :初步探讨 MRI诊断儿童脑白质病变的作用和特异征象。方法 :对 MRI诊断为脑白质病变的病例 4 8例进行观察 ,分析病灶的 MRI征象 ,包括病灶出现的部位、形态、范围及其他合并表现。结果 :1病灶发生的部位 ,多位于双侧侧脑室三角部周围的白质内 ,依次为侧脑室前角周围、半卵圆中心 ,偶见于基底节区等。2形态 :多为小斑片状 ,亦有点线状、小点状。 3范围 :以侧脑室三角部周围白质内发生多见 ,常同时出现于多个部位。 4时常伴有其他合并征象 ,如 ,胼胝体发育不良、畸形或脑室扩大等。结论 :MRI扩展了对儿童脑白质病变的认识 ,是一种较好的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的血管性疾病γ刀治疗后脑水肿的发生率。方法回顾十余年内经γ刀治疗的血管性病变358例,采用χ^2检验探讨γ刀术后不同血管性病变及不同随访时间脑水肿发生率的差异性。结果γ刀术后,动静脉畸形(AVM)组水肿阳性率为47.5%,海绵状血管瘤组为25.9%,术后水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不同随访阶段水肿阳性率分别为:≤1年为47.3%,1~3年为38.0%,3~5年为37.1%,〉5年为25.0%,不同随访阶段脑水肿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脑水肿是γ刀治疗后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1年内水肿的发生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MRI影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影像表现及临床表现的差异.方法对MRI影像学上呈阳性的45例儿童与45例成人病毒性脑炎的MRI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病灶常为多发,常呈对称性.儿童累及丘脑几率(15/45,33.3%)远大于成人(1/45,2.2%),而累及大脑几率(28/45,62.2%)小于成人(34/45,75.56%).儿童临床表现较重,其发热、抽搐、意识障碍及肌张力增高的发生率较成人高,儿童组依次为68.9%(31/45)、53.3%(24/45)、42.2%(19/45)、40%(18/45),成人组依次为17.8%(8/45)、24.4%(11/45)、20%(9/45)、0(0/45).结论儿童与成人病毒性脑炎在好发部位及临床表现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RI能为病毒性脑炎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OBS)患者的MRI扫描特征和限度. 方法对15例GBS患者(急性14例、慢性1例)行MRI平扫和增强后脂肪抑制TIWI扫描,观察椎管内周围神经的MRI表现及其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 MRI平扫显示8例急性患者马尾神经不同程度的增粗,T1WI为中等信号,T2W1为等或略高信号,1例慢性患者全脊椎的脊神经和马尾神经增粗.增强扫描显示14例急性患者T<,8>以下出现部分脊神经和马尾神经不同程度的增粗、强化,其中2例伴有部分颈脊神经增粗、强化,2例伴有部分颅神经增粗、强化.1例慢性患者全脊椎的脊神经、马尾神经和部分颅神经增粗、强化;全部患者出现双下肢乏力,其中双下肢瘫痪9例,MRI增强扫描均显示马尾神经明显强化(100%);双上肢乏力7例,MRI阳性3例(43%);颅神经功能障碍6例,MRI阳性3例(50%).结论 MRI可以敏感检测GBS患者的马尾神经病变,但颈神经和颅神经受累易漏诊.  相似文献   
5.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MRN) is used to determine traumatic changes within nervous trunks. A 21-year-old male was treated for neurotmesis of the left sciatic nerve. At 41 days after micro-neurosurgery, two-dimensional MRN (2-D MRN) was performed with plain and contrast scans in the left injured sciatic nerve. More than 2 years after trauma, 2-D MRN images were collected to re-examine the left sciatic nerve. Results from the first 2-D MRN examination revealed a swollen left sciatic nerve. Furthermore, T1WI revealed a local nodule with slightly high intensity, and T2WI revealed hyperintensity. The nodule wa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Upon 2-D MRN re-examination more than 2 years after injury, the injured left sciatic nerve trunk was thinner, and the nodule margin in the left sciatic trunk was clearer. The supero-inferior diameter was enlarged by 2 mm compared with previous films. The degree of enhancement became weaker in the nodule. 2-D MRN revealed continuity, traumatic neuroma, and atrophy of the injured sciatic nerves in detail. Thin-slice technique was crucial for this method, as well as fat-suppressed and blood flow-suppressed imaging. Key Words: Two-dimens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neurography; neurotmesis; traumatic neuroma; sciatic nerve; peripheral nerve injury; neural regeneration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正常肺磁共振屏气平扫的图像特征和质量。方法正常肺21例,行屏气T1WI、T2WI、PWI扫描,分析图像特点,统计肺实质、胸壁肌肉的信噪比;肺实质与胸壁肌肉的对比度和对比噪声比。结果T1WI肺实质信号弱,心脏水平见搏动伪影;T2WI肺纹理较丰富,本底噪声大,心脏大血管流动相关增强效应明显;PWI肺实质信号均匀、且较强,无伪影。按上述顺序,肺实质的信噪比为1.68±0.21;2.74±0.26;4.61±0.79(F=218.06,P<0.01)。胸壁肌肉的信噪比为24.00±8.03;9.03±3.50;15.60±4.45(F=36.48,P<0.01)。肺实质与胸壁肌肉的对比度为0.87±0.07;0.40±0.18;0.61±0.12(F=22.47,P<0.01);肺实质与胸壁肌肉的对比噪声比为16.01±5.03;3.03±1.73;9.41±3.81(F=48.12,P<0.01)。结论三种成像序列联合应用,有效地反映组织的磁共振特性,排除伪影干扰。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脑肿瘤1HMRS的改变在颅脑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中的意义。方法:观察36例颅脑肿瘤的1HMRS变化,对NAA、Cho、Cr峰的积分面积进行比较。结果:几乎所有颅脑肿瘤的NAA峰均下降,Cho/Cr下降;良恶性肿瘤之间、脑内外肿瘤之间的NAA峰值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但其Cho、Cr峰值的比较及各代谢产物的峰值比值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1HMRS可无创性地活体分析及体现颅脑肿瘤的代谢状况,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γ刀治疗听神经瘤中MR成像的应用及意义。方法:研究2000年1月—2001年3月35例听神经瘤γ刀治疗的病例,观察其定位效果,讨论和分析其定位扫描参数。结果:MRI可充分显示病灶、显示双侧听神经、显示听神经与病灶、病灶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并可清楚观察其立体轮廓、范围,测算准确位置。结论:MRI可作为γ刀治疗听神经瘤中首选的定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恶度脑胶质瘤(Ⅰ—Ⅱ级枷玛刀术后疗效的评价以及MRI在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2名低恶度脑胶质瘤患者行伽玛刀治疗,术后应用MRI进行随访复查,对获得的140份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术后病灶大小变化评价术后各个阶段的疗效,并研究病灶术后强化反应的特征,及长期随访后的转归。同时,与相应的46份CT资料相对比,研究MRI在病灶情况显示中的优势。结果术后分时间段计算的显效率分别为30%,36.4%,50%,68%,69.2%和73.1%。病灶增大与MRI强化及坏死囊变存在关联。32.7%患者伽玛刀治疗后出现放射性水肿。57.7%患者出现术后MRI强化,以花边状强化为特征,也可呈斑片状。80%患者在术后1年内首次出现MRI强化,随后部分病例的MRI强化可缩小或消失。强化出现与病灶增大及灶周水肿加重呈正相关。强化范围增大与病灶的坏死囊变呈正相关。MRI对病灶边界及病灶内强化及灶周水肿的显示较CT优越。结论伽玛刀治疗低级别脑胶质瘤具有一定的疗效。MRI反映的放射治疗后变化有大小变化、MRI强化、坏死囊变、放射性水肿。MRI强化大多为放射反应性强化,与其它各因素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其花边状强化具特异性。在病灶情况显示及疗效评价上MR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Ⅰ~Ⅱ级)伽玛刀术后疗效并探讨磁共振(MRI)评价疗效的方法及优越性。[方法]分析140份(52例)低级别脑星形细胞瘤伽玛刀术后磁共振复查资料的影像学表现(病灶大小变化、术后MRI强化、灶周水肿、坏死囊变)以评价疗效,并统计肿瘤局控率和患者生存率。[结果]总有效率为84.3%,总显效率为54.3%,术后分时间段计算的显效率分别为30.0%、36.4%、50.0%、68.0%、69.2%和73.1%。病灶增大与术后MRI强化及坏死囊变存在关联。1年生存率达100%,而近期局控率低。[结论]磁共振对低级别星形细胞瘤伽玛刀术后的疗效评价具优越性,显示其疗效显著,显效率随时间而持续递增。在评价方法显效率明显优于有效率,远期追踪更科学。放射反应对疗效评价有一定影响。近期局控率不适合于此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