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制备以生物纳米材料 pH 敏感嵌段共聚物聚乙二醇-聚天冬氨酸二异丙基氨基乙酯[PEG-PAsp (DIP)]传输 miR-21-inhibitor 聚合物囊泡,初步探讨 pH 敏感聚合物囊泡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毒性作用及传输效应。方法①通过静电作用,在室温条件下制备 PEG-PAsp (DIP)传输 miR-21-inhibitor 聚合物囊泡;②通过凝胶阻滞实验检测不同浓度下纳米聚合物囊泡(NPs)的复合情况;③通过 CCK-8实验检测不同浓度下 pH 敏感 NPs 对前列腺癌细胞 PC-3的毒性作用;④通过激光共聚焦实验,观察 PEG-PAsp (DIP)/ miR-21-inhibitor 纳米聚合物囊泡进入 PC-3细胞的传输效应。结果实验结果表明: N/ P 为20 PEG-PAsp (DIP)与 miR-21-inhibitor 已完全复合,粒径较小具有一定的正电荷,且对 PC-3细胞毒性较小;通过激光共聚焦实验,成功构建了纳米聚合物囊泡传输进入 PC-3前列腺癌细胞方法。结论成功制备了纳米聚合物囊泡,并初步探讨了纳米聚合物囊泡的表征、体外 PC-3细胞毒性试验与纳米聚合物囊泡结合 miRNA传输于 PC-3细胞的激光共聚焦实验,为下一步阐明反义 miR-21寡核苷酸诱导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和分子机制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accelular dermal matrix,ADM)对SD大鼠皮肤切口愈合后瘢痕形成的影响。方法4%NaOH溶液消蚀脱细胞法制备ADM,选用SD大鼠56只,每只大鼠背部脊柱两侧共做两道平行切口,建立皮肤切口模型。按自身对照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将修剪成的ADM(3cm×0.3cm×0.1cm)植入切口,丝线缝合切口;对照组则原位缝合。术后3天、5天、7天、14天、21天、28天、63天(每个时相点8只)处死大鼠,取切口皮肤组织做HE、Masson染色,进行生物组织学检测,RT-PCR方法检测各组切口中成纤维细胞内Ⅰ型前胶原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实验组未见明显瘢痕组织,而对照组愈合后见明显线性瘢痕形成。镜下观察实验组切口中ADM逐渐被改建成自体组织,3天、5天、7天、14天及21天实验组中成纤维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减少(P〈0.05);实验组切口中胶原的生成在各个时间点较对照组均减少,其中7天、14天、21天、28天及63天实验组切口中胶原的生成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RT-PCR检测组织中成纤维细胞内Ⅰ型前胶原mRNA相对表达量对照组(0.809±0.042)比实验组(0.540±0.026)增高。结论ADM能抑制切口中成纤维细胞的增生和胶原的过度分泌,减少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预防措施。方法:使用输尿管硬镜结合钬激光治疗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患者139例(输尿管上段22例、输尿管中段48例、输尿管下段69例),比较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处理措施。结果:132例一次性碎石成功,整体成功率为94.96%(132/139);不同部位输尿管结石手术均发生多种程度不同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输尿管上段结石手术并发症较中段、下段高(P〈0.05),输尿管下段结石手术并发症在较输尿管中段高(P〈0.05)。结论:输尿管硬镜钬激光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明显较输尿管上段结石并发症发生少;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者掌握的技巧和熟练程度、手术局部情况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在诊断前列腺癌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疑似前列腺癌患者62例,均超声引导下经直肠前列腺穿刺活检,分析不同穿刺法的阳性检出情况。结果本组研究62例患者,穿刺活检病理结果为前列腺癌患者25例(40.32%),其中34例接受10针法穿刺,28例接受12+1针法穿刺,两种穿刺的阳性率分别为35.29%(12/34)和46.43%(13/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列腺体积≥90 mL患者10针法阳性检出率为33.33%(5/15),明显低于12+1针法的87.50%(7/8),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针法和12+1针法在不同年龄、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及指诊情况下阳性检测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针法和12+1针法穿刺后血尿、血便、疼痛、尿潴留及感染发生比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取穿刺方法,当患者前列腺体积超过90 mL时,应采取12+1针法穿刺,有助于前列腺癌的检出,而当<90 mL时,选取10针法穿刺较适宜。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与传统包皮环切术治疗小儿包茎的临床效果,为小儿包茎的治疗寻找一种更为合理的手术方式。方法:选取160例2~7岁的包茎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0例,采用改良袖套式包皮环切术;对照组:80例,采用传统包皮环切术。改良术式主要包括异丙酚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局部麻醉、包皮狭窄口背侧松解、包皮内板解剖定位及由内板向外板环形袖套式剥除法,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愈合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术后并发症(水肿、血肿及外观差)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min,愈合时间为(5.5±1.5)天;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4.6土5.2)min,愈合时间为(5.8±2.0)天,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均P0.05)。观察组的平均出血量为(1.0土0.6)ml,术后疼痛时间(3±2.4)h;对照组的平均出血量为(4.5±0.8)ml,术后疼痛时间(16±5.8)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均P0.05)。观察组术后出现血肿、水肿及外观差的并发症明显较对照组减少,两组差异显著(均P0.05)。结论:经改良后的袖套式包皮环切术易于掌握、术后效果良好、并发症少,更适合于小儿包茎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运用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的碎石方法,治疗由输尿管结石引发的急性梗阻性肾衰竭的疗效,为该病的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新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确定输尿管结石梗阻导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病人18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收集急诊输尿管硬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总共18例,都得到急诊处理,一次碎石取石成功14例,结石击碎后部分进入肾盂3例,放置引流管后行二期碎石手术,1例输尿管镜无法抵达结石改开放性手术取石;16例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出院时仍有轻度氮质血症。结论输尿管结石梗阻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方案中,急诊输尿管硬镜钬激光碎石方法与常规方法比较有显著效果,并且该方法有微创、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盏结石的效果以及并发症,以供临床参考.方法 将本院2010年11月~2013年11月收治的肾盏结石患者130例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肾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实验组患者接受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一次碎石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的住院时间为(3.75±0.58)d,对照组为(5.21±0.73)d;实验组的一次碎石成功率为98.46%,对照组为87.69%;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6.15%,对照组为15.38%.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的住院时间较短、一次碎石成功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 输尿管软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治疗肾盏结石具有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等优越性,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2月笔者参与诊治25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25例,实验组给予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规范治疗,对照组给予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种方案的临床疗效.结果 实验组中,122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7.6%),全组共112例患者一次碎石成功(成功率为89.6%);手术时间为(31.8±6.7) min;术后腰痛、发热、血尿发生率分别为8.8%、3.2%、45.6%.对照组中,120例患者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6.0%),全组共101例患者一次碎石成功(成功率为80.8%);手术时间为(40.2±3.4) min;术后腰痛、发热、血尿发生率分别为50.4%、13.6%、49.6%;实验组一次碎石成功率、手术时间、腰痛、发热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输尿管镜联合钬激光治疗输尿管结石的手术成功率、一次碎石成功率、治疗时间均理想,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围手术期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为其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006年11月至2013年11月行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患者48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术后出血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先行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和单因素分析,再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2例患者发生术后出血,结石大小(OR=1.344;95.0%CI:0.348~2.239)、以往肾脏手术切开取石(OR=2.456;95.0%CI:0.327~3.146)、孤立肾(OR=2.264;95.0%CI:0.425~2.343)是经皮肾镜取石术术后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分析经皮肾镜取石术出血的原因,加强并发症的防治,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经皮肾镜取石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在泌尿外科经后腹腔镜手术中,腹膜后间隙的建立、确定及扩大对肾上腺、肾脏、输尿管等脏器疾病的手术应用。方法根据腹膜后间隙解剖学研究的层次特点,建立、确定及扩大镜下腹膜后间隙,经腹膜后方向入路,对68例肾上腺、肾脏、肾盂与输尿管等疾病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 68例手术中顺利建立了相应的腹腔后间隙,完成了相应手术;5例发生腹膜穿破,无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及其它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腹膜后间隙是泌尿外科微创手术的重要入路,关键是解剖学标志、结构层次的镜下确定,间隙内具有足够操作空间、满足腹膜后泌尿外科手术、手术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