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7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把86例鼻衄患者随机分成兩組:对照组26例和治疗组6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除西医常规治疗外同时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通过对其油纱条的取出时间、住院天数以及出院后一月内病情复发情况的观察和统计。证明了在鼻衄的治疗中采用中西医结合可以缩短油纱条的取出时间、住院天数,降低其复发率,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单独使用西医治疗方法 ,在临床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对呼吸功能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8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分为A组43例和B组37例。A组进行钛镍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治疗,B组进行胸部护板外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疗效、临床指标、呼吸功能、炎症指标、疼痛、并发症。结果 治疗7 d后,A组优良率为90.70%,高于B组的70.27%(P<0.05)。A组患者呼吸困难改善时间、镇痛药应用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B组(P<0.05)。A组治疗7 d后的呼吸频率低于B组,血氧饱和度、最大通气量、潮气量高于B组(P<0.05)。A组治疗7 d后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B组(P<0.05)。A组治疗7 d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低于B组(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比胸部护板外固定术,钛镍记忆合金肋骨环抱器内固定术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更能改善呼吸功能,减轻炎症反应,更快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以张力性气胸为主的严重多发伤的急诊救治。方法对46例以张力性气胸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救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1例经急诊救治和病区综合治疗康复出院,其余5例患者由于存在严重颅脑损伤、腹腔脏器损伤及骨盆骨折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死亡。结论床边B超结合诊断性的胸腔穿刺在张力性气胸的诊断上安全、省时;应用“腹腔镜穿刺鞘卡”穿刺置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也因其操作简单、安全、快速、有效在治疗上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VEGF和HIF-1a在糖尿病心肌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SD大鼠40只,数字表法随机将SD大鼠分为实验组及空白组各20只。两组大鼠均正常饲养1w,禁食24h,期间可自由饮水。制备质量分数为2%链脲佐菌素溶液,制备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实验组采用抗VEGF抗体、抗HIF-1a、免疫组化通用型两步法检测。结果 VEGF、HIF-1a在实验组中的表达均高于空白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和HIF-1α在糖尿病心肌病模型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HIF-1/VEGF信号途径在糖尿病心脏肥厚中表达且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腹腔镜穿刺鞘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在创伤性气胸早期治疗中的方法和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腹腔镜穿刺鞘卡行胸腔闭式引流术22 例创伤性气胸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人均在5分钟内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术,症状明显缓解,均治愈出院.结论:急诊早期应用腹腔镜穿刺鞘卡治疗创伤性气胸,可快速完成胸腔闭式引流术,缓解患者症状,提高救治成功率,是一种微创,省时,操作简单、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系统化工具,将医疗技术与照护质量所需知识、态度与技能进行培训,提升医疗人员职能。方法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开始运用导入训练质量系统(TTQS),并于2019年由受训员工于课后通过微信在线填写结构式满意度问卷,分析新到岗职工与在职职工对教育训练的满意度,共有170人完成问卷填答。以t检验比较课程满意度评分在2组间的差异,并以复回归分析检验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结果新到岗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以及训练后能应用于实务工作满意度都较在职职工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另外,对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也发现,教育程度(大学专科学历)是影响课程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就整体而言,不论新到岗职工还是在职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与实务应用中都具有一定的成效。结论新到岗职工借由TTQS的训练系统,能更有效的将培训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务工作中。而此,可以让新到岗职工迅速投入工作,缩短训练时程。  相似文献   
7.
选取本院2011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血管病伴发心血管异常患者32例,对患者的临床指征进行分析和心电图异常比较,对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心电图异常达29例,影响患者的因素主要包括年龄87.5%(28/32)、高血压病史81.2%(26/32)、并存糖尿病46.8%(15/32)。急性脑血管病病伴发心血管异常心电图异常较为明显且异常程度与患者转归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治疗修复因烧烫伤所致的颈部带状瘢痕挛缩畸形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2015年7月治疗的52例因烧烫伤所致的颈部带状瘢痕挛缩畸形患者,其中男性30例,女性22例;年龄12~45岁,平均(22.24±9.38)岁。所有患者采用扩张器行单侧或双侧胸三角皮瓣预扩张,2个月后切除颈部瘢痕,胸三角皮瓣覆盖;1个月后断蒂,利用蒂部皮瓣修复剩余瘢痕切除松解后的创面。结果扩张器破裂1例,创面感染2例,局部血肿1例,上述情况经处理治疗均未影响到后期手术的开展。术后1例发生逆行皮瓣静脉回流障碍;术后14d,3例皮瓣远端部分表皮坏死,并伴轻度增生性瘢痕形成,经处理后均恢复良好,所有患者皮瓣均顺利成活。术后随访1年,所有患者颈部瘢痕松解,颈部活动范围及功能恢复正常,无再次挛缩发生。结论扩张后胸三角皮瓣治疗可有效修复颈部带状瘢痕挛缩畸形,解除功能活动障碍,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0月接受治疗的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凝血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观察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分析造成创伤后凝血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115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创伤后凝血病26例,凝血病发生率为22.61%;凝血病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PTT)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凝血病组,D-二聚体(D-DT)水平高于非凝血病组,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损伤严重度评分(ISS)16分、血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的颅脑损伤患者创伤后凝血病的发生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凝血病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ISS评分16分、收缩压≤90mm Hg、体温36.5℃、动脉血pH7.2作为自变量,将是否发生凝血病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进入回归方程,其OR值分别为4.286、5.128和3.962。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有发生创伤后凝血病的危险,ISS评分、输液量和动脉血pH是患者发生凝血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HT5”H〗摘要 目的 调查胸外科患者术后感染流行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某部队医院胸外科2017年1月-2019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回顾性调查患者术后感染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 共收集手术患者357例,发生术后感染43例,感染率为12.04%。感染部位培养病原菌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9株、革兰阳性菌19株、真菌4株|分离多重耐药菌9株,包括CRAB 4株、CRPA 2株、MRSA 2株及CRE 1株。感染部位统计前3位是下呼吸道、切口感染、泌尿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低蛋白血症、使用呼吸机、手术类型、转入ICU、术后住院天数≥10 d是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胸外科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切口感染为主,早期干预感染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患者术后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