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肿瘤患者分观察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观察组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观察两组导管留置时间、相关培养标本阳性率及导管问题的差异。结果导管留置时间观察组(259.97±12.81)d、对照组(65.95±10.79)d;皮肤细菌培养阳性率观察组6.67%、对照组20%;导管培养阳性率观察组3.33%、对照组13.33%;血培养阳性率观察组1.67%、对照组11.67%;观察组发生导管阻塞、导管脱出较对照组少。结论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加皮下隧道用于肿瘤患者,使用效果优于经锁骨下静脉置入PICC导管。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特别适用于需化疗和长期静脉营养支持疗法的恶性肿瘤患者。近年来,我们对201例PICC置管穿刺困难患者进行大胆尝试,结果置管成功率高,现分析置管困难原因,并总结对策。  相似文献   
3.
随着肿瘤患者生存期的延长,经反复多次使用化疗后,会造成一部分患者的外周静脉损伤或者闭塞,化疗药物和营养支持药物的传统给药途径即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法,目前已无法解决一部分外周静脉缺损或者不允许使用外周静脉长期留置给药患者的问题.为了解决一部分不能或者不宜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法的肿瘤患者的临床治疗需要,近年来笔者采用了自锁骨下静脉加皮下隧道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法,从而为开辟一条新的锁骨下深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途径提供帮助,并研究了其最佳的留置时间,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经肘侧外周静脉或肘正中静脉行深静脉(上腔静脉)置管术(PICC)是建立肿瘤化疗或恶病质患者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但由于反复穿刺、患者极度消瘦、手术或放疗后多种因素的影响,部分患者可发生上肢伸侧外周静脉损伤甚至闭塞而无法置管。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头圈式俯卧位体位垫在肿瘤患者经前臂背侧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过程中的依从性.方法 将80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PICC穿刺,对照组38例,俯卧位头偏一侧;观察组42例,使用头圈式俯卧位体位垫.研究两组PICC穿刺过程中均按医嘱给予心电监测并观察其舒适度、呼吸节率、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心...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习是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工作有机结合的连接点,是医学生走向临床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从2007年起,瑞安市人民医院开始对一部分护理实习生实施双导师制的带教模式。现将其带教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使用温经通络方熏洗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将90例应用奥沙利铂的患者随机分为A、B2组各45例。A组为单用化疗组,B组为温经通络方熏洗+化疗,2组均行常规化疗前的宣教,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奥沙利铂所致毒性反应的发生的情况。进行Х^2检验。结果治疗过程中奥沙利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温经通络方熏洗能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使用温经通络方熏洗对奥沙利铂引起的神经毒性反应的预防效果.方法 将90例应用奥沙利铂的患者随机分为A、B 2组各45例.A组为单用化疗组,B组为温经通络方熏洗+化疗,2组均行常规化疗前的宣教,观察比较2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奥沙利铂所致毒性反应的发生的情况.进行X2检验.结果 治疗过程中奥沙利铂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显著低于A组.结论 温经通络方熏洗能降低奥沙利铂神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