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形成术(PVP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瘤的疗效。方法: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经皮穿刺椎弓根途径进入病椎瘤灶内,行肿瘤活检,再注入牙膏状骨水泥稳定病椎。结果:11例17椎均手术顺利,术后无脊髓神经根受损表现。48小时内疼痛均缓解,未发现骨水泥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应用PVP术治疗脊柱溶骨性转移性肿瘤,能有效地强化病椎,提高生活质量,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或不伴IKimmell’ s病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 折(OVCF)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PVP治疗Klimmell’ s病术后发生邻近椎体骨折的原因。方法回 顾性分析66例T11 ~ L2节段单个椎体OVCF行单侧PVP治疗的患者,其中幻例合并IKimmell’ s病 作为A组,34例不合并Klimmell’ s病作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PVP术后邻近椎体 骨折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骨密度、术中骨水泥注人量、术后椎体 骨折总体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 );两组间椎间盘内骨水泥渗漏率、术后邻 近椎体骨折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iimmell’ s病并不增加PVP术后 椎体骨折的总体风险,但Kiimmell’ s病时骨水泥向椎间盘内渗漏风险增高,是导致术后邻近椎体发生 骨折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检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的改变,了解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效果及机制。方法36例强直性脊枉炎患者(甲氨蝶呤组、环磷酰胺组、甲氨喋呤联合环磷酰胺用药组,每组12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24周时留取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MMP-3的浓度;分析比较胃肠道损害、肝损害和血象变化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组MMP-3水平显著下降,与甲氨蝶呤组和环磷酰胺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组出现胃肠道损害、肝损害和血象变化等不良比单一用药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氨蝶呤联合环磷酰胺的治疗效果优于单一用药,降低患者血清MMP-3浓度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少,这可能是其发挥临床疗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的治疗过程,探索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3月收治的39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其中单侧关节突交锁18例,双侧关节突交锁21例),分别行颅骨牵引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或后前路联合减压植骨融合术,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进行术前和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疗效评定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例患者死亡,36例患者术后不同程度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恢复,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8.2±1.3)、(9.1±0.9)分]较术前(3.4±1.1)分均有明显改善(均P0.05),单侧关节突交锁在全麻颅骨牵引下较双侧关节突交锁容易复位。结论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进行外科手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可以根据全麻牵引下骨折脱位关节突交锁的复位情况来决定此类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案,单侧关节突交锁在全麻颅骨牵引下较双侧关节突交锁容易复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一期病灶清除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内固定治疗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2月~2010年6月我院采取一期病灶清除、PSO技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及髂骨钉内固定治疗14例腰骶段陈旧结核伴后凸畸形患者,男5例、女9例,平均年龄45.2岁。术前及术后分别测量脊柱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偏移距离,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定,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4h,术中出血平均2045ml。随访6个月~3年,平均23.4个月。术前腰椎前凸角、腰骶角、后凸Cobb角及躯干矢状面偏移距离分别为17.0°±8.4°、10.0°±6.1°、11.0°±4.7°、5.3±0.5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8.0°±7.9°、25.0°±7.6°、4.1°±3.5°、-3.2±0.8cm,矫正率分别为(52.0±4.2)%、(61.3±5.7)%、(68.3±3.6)%、(58.0±1.4)%。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Frankel C及D级各2例,末次随访时1例C级恢复到D级,其余均恢复至E级。术前VAS评分平均8.7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2.52分,疼痛改善率71.2%。所有病例均未出现死亡或神经损伤并发症,2例窦道形成、1例血肿形成,对症治疗后愈合;平均7.3个月植骨节段骨性融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PSO内固定可安全有效地用于清除脊柱结核病灶,并同期完成后凸畸形矫正,可重建腰骶段稳定、恢复躯体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后再发疼痛的原因和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PVP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327例(462个椎体)患者中再次入院31例患者的病因和影像学资料,对31例患者进行了相应治疗。随访1~5年,平均(2.1±0.7)年。结果 23例患者(伤椎充填不佳4例,再发骨折18例,伤椎充填不佳伴临近椎体再发骨折1例)顺利完成单侧椎弓根PVP,未见明显骨水泥椎管内渗漏、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3 d、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和Oswestry功能指数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发病灶活检中央型肺癌1例,肝癌1例;伤椎同轴活检肺癌1例,胃癌2例,脊柱结核2例,原因不明1例。31例患者中完全缓解25例,部分缓解3例,轻度缓解2例,死亡1例。结论老年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PVP后再发疼痛患者以再发骨折为常见病因,部分患者需要进行伤椎同轴活检术才能明确病因,根据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一期前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28例,术后继续全身营养支持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并给予定期复查肝肾功能、红细胞沉降率和C反应蛋白,摄X线片和CT扫描观察植骨块、钛网位置及植骨融合情况,同时了解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用Frankel法了解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28例患者手术时间3.1~6.3h,平均4.2h,出血量890~1 900 mL,平均1 100mL.输血450~1 500 mL,平均860mL,随访19~46个月,平均28.7个月.2例出现窦道形成,1例经换药1个月后愈合,另1例经二期清创痊愈,但无椎体结核复发,无椎弓根钉、棒和钛网松动、断裂等.术前神经损害Frankel分级:A级1例,B级3例,C级10例,D级13例,E级1例.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1例,D级3例,E级24例.结论 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结核行一期前后路病灶清除减压植骨内固定术结合合理的全身营养支持及抗结核药物治疗,可以达到最终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皮下引流在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后路矫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脊柱侧弯术后放置伤口皮下引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2005年1月~2010年6月接受后路矫形术且放置肌层下引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11~19岁,平均15.29岁;同期接受后路矫形术且放置皮下引流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33例,男12例,女21例,年龄11~18岁,平均14.89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引流量、术后同种异体血输血量、术后发热时间及体温峰值、敷料更换频率以及出院时伤口愈合情况并随访观察两组患者伤口是否出现迟发感染等。[结果]皮下引流组患者平均引流量为39.33 ml(0~298 ml),术后平均输血量为浓缩红细胞0.38 U(0~4 U),术后平均发热天数为4.21 d(2~9 d),体温峰值为38.45℃(37.4~39.6℃);肌层下引流组患者平均引流量为790.00 ml(100~1 780 ml),术后平均输血量为浓缩红细胞0.88 U(0~6U),术后平均发热天数为3.45 d(1~9 d),体温峰值为38.15℃(37.4~3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皮下引流组与肌层下引流组相比,伤口敷料更换频率增加(P<0.05),但出院时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全脊椎切除(PVCR)治疗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12例胸腰段结核继发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患者接受手术,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42.4岁。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之后每隔1年分别测量脊柱后凸Cobb角,并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手术时间平均5.5h,术中出血平均2410ml;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发生。平均随访25.3个月,术前、术后测得后凸Cobb角分别为49.9°±12.5°、18.3°±3.4°,平均矫正31.7°±10.9°,矫正率为62.8%±5.8%。术前合并神经功能障碍5例,FrankelC级3例、D级2例,术后FrankelD级1例,神经功能改善率80%。围手术期发生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各1例,发生率为16.7%;随访期发现内固定物松动1例,发生率为8.3%。术前VAS评分平均7.8分,术后平均2.9分,改善率62.3%。所有病例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并发症,植骨节段全部骨性融合。结论一期PVCR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腰段结核病灶清除、矫正僵硬性角状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