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药学   1篇
  2014年   2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目的 研究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对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异烟肼、利福喷丁的血药峰浓度的影响,为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随机选取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患者为观察组,单纯肺结核为对照组,服用抗结核药物7d后,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患者抗结核药 物(吡嗪酰胺、左氧氟沙星、对氨基水杨酸钠异...  相似文献   
2.
背景:慢性排异反应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 目的:分析1例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病例,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方法:分析1例肝移植后3次入院诊断治疗的经过。B超显示:①肝实质回声增高,粗,不均匀。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脾大。④腹水。腹部CT显示:①肝移植术后。②脾大。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无下降,总胆红素持续不降并有上升,反复腹腔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经肝组织病理证实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 结果与结论:病例提示肝移植后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慢性排异反应应引起重视并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且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对于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并及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3.
背景:慢性排异反应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 目的:分析1例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病例,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 方法:分析1例肝移植后3次入院诊断治疗的经过。B超显示:①肝实质回声增高,粗,不均匀。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脾大。④腹水。腹部CT显示:①肝移植术后。②脾大。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无下降,总胆红素持续不降并有上升,反复腹腔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经肝组织病理证实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 结果与结论:病例提示肝移植后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慢性排异反应应引起重视并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且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对于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并及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4.
背景:慢性排异反应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目的:分析1例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病例,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方法:分析1例肝移植后3次入院诊断治疗的经过。B超显示:①肝实质回声增高,粗,不均匀。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脾大。④腹水。腹部CT显示:①肝移植术后。②脾大。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无下降,总胆红素持续不降并有上升,反复腹腔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经肝组织病理证实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结果与结论:病例提示肝移植后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慢性排异反应应引起重视并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且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对于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并及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支气管扩张症伴发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及微小瘤形成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旨在提高对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发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及微小瘤形成的诊断能力。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15例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发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及微小瘤形成患者,采用组织学、免疫组织化学及组织化学技术对其开展光镜检测及免疫标记,对其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组织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患者中,男6例,女9例,男女比例2∶3;年龄范围31~69岁,平均(49.3±5.1)岁。术后对10例患者进行跟踪回访,回访时间15个月~5年,平均时间(26.2±11.2)个月,无类癌并发,1例合并肺癌患者手术死亡。1例采取部分肺叶切除治疗标本,呈现出灰白色小结节,直径不足5mm,界限清晰,切面呈灰白色,囊实性,质地偏软。镜下检测结果显示,15例标本有明显支气管扩张症病理特点,包括肺内多灶性支气管扩张,大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包绕,15例标本周围均有神经内分泌样细胞结节(一处7例,多处8例),结节直径范围1.0~4.5mm,平均直径(1.3±0.5)mm。CD56、突触素(Syn)、嗜铬素(CgA)、甲状腺核转录因子1(TTF-1)均为阳性,7例Ki-67阳性指数均〈1%。结论联合术前、术中病理学检测可有效提升对肺支气管扩张症伴发肺神经内分泌细胞增生及微小瘤形成的诊断能力,免疫组织化学K-i67、CD56、突触素(Syn)、嗜铬素(CgA)、甲状腺核转录因子1(TTF-1)作用于该病具有临床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背景:慢性排异反应进展缓慢,往往呈隐匿性,移植肝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目的:分析1例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病例,以早期作出正确诊断。方法:分析1例肝移植后3次入院诊断治疗的经过。B超显示:①肝实质回声增高,粗,不均匀。②胆囊切除术后。③脾大。④腹水。腹部CT显示:①肝移植术后。②脾大。住院期间积极给予护肝、支持、对症治疗,丙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无下降,总胆红素持续不降并有上升,反复腹腔感染。排除其他肝损害原因,经肝组织病理证实为肝移植术后慢性排异反应。结果与结论:病例提示肝移植后不明原因肝脏损害,慢性排异反应应引起重视并应作为鉴别诊断之一,且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对于肝移植后慢性排异反应除外其他肝损害病因并及时进行肝组织病理检测将有助于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临床诊断、辅助检查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关系.方法 21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组织学活检,HE和Masson染色,按炎症和纤维化分成G1~G4级和S1~S4期,同时依Knodell进行系统评分.同期血清做肝功能、HBV标志物、血常规检查.143例进行肝、胆、脾彩超检查.将患者按HBeAg是否阳性分成两组对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并对临床和病理诊断进行比较.结果 (1)HBeAg阳性组患者年龄较HBeAg阴性组显著小,P<0.01.ALT、AST水平较HBeAg阴性组显著高,P<0.01.但门静脉宽度较HBeAg阴性组显著窄,P<0.05,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较HBeAg阴性组显著高,P<0.01.ALB、GLO、TBil、CHE、脾脏厚度等两组无显著差异;(2)HBeAg阳性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四项积分和总积分均较HBeAg阴性组显著低,只有小叶内炎有显著差异,P=0.02;(3)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轻度慢性肝炎为68.2%(103/151),中度慢性肝炎为33.33%(19/57),重度慢性肝炎为40%(2/5);(4)经B超检查的患者,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轻度慢性肝炎89例,脾大者24例,占26.97%(24/89),肝组织学诊断为中度慢性乙型肝炎37例,脾大者15例,占40.54%(15/37).病理诊断为重度乙型肝炎19例,有脾大者13例,占68.42%(13/19).结论 (1)HBeAg阴性组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积分较阳性组显著高,ALT、AST的值不能完全真正反映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状态;(2)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对于无肝活检禁忌证的患者,应尽量做肝组织学活检判断病情轻重;(3)脾脏大小可对病情程度作出初步判断,脾大可出现在肝病的任何时期,不能只靠一种检查手段对病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的临床和病理学表现。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期间收救治的60例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患者,对其中30例进行手术切除,回顾分析其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结果本组患者26例无明显症状,34例有右上腹隐痛或闷胀不适症状;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见中央瘢痕处搏动的血流。CT检查呈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包块,少数病变呈现低密度中央瘢痕。在增强扫描时,病灶迅速强化,在动脉期呈现中央低密度的星状瘢痕为其特异性表现;在病理学上,病灶边界清晰,呈分叶形状,切面颜色有灰白色、淡黄色或黄白色。在镜下,纤维结缔增生组织对大量结节状排列的正常肝细胞进行包绕,纤维组织、畸形血管于病变内部形成星芒状的瘢痕,由病变内部向外延伸,病变内部不含有正常的中央静脉和门静脉分支。结论通过影像学检查,可对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作出诊断,对排除恶性肿瘤困难或病灶在短期内增大的患者应首选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干扰素α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主要药物之一,但其有效率仅为30%~40%,需长疗程治疗,价格昂贵,且存在病毒变异、耐药等问题,副作用较多。我们发现,治疗前后肝组织损伤严重程度与抗病毒应答效果有关系。一、资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所有病例符合2000年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