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药学   3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以下简称<禁毒法>)树立了以人为本的戒毒理念,立足于戒毒人员具有病人、违法者和受害者的三重属性,为我们开展强戒人员心理矫治工作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际取向团体心理治疗对自愿戒毒康复人员心理功能恢复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为戒毒康复所有效地开展心理矫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组12例康复人员进行团体心理治疗,开展以存在心理治疗为理论依据的人际取向无结构团体心理治疗。对照组同期12例康复人员不进行相应的心理干预。使用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情绪一社交孤独问卷及防御方式问卷在干预前后进行评定,评价干预效果。结果:经过8周的心理干预,实验组的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测试结果:情绪孤立、社交孤立、情绪孤独、社交孤独、不成熟防御机制等因素有了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没有明显变化(P〉0.05)。结论:吸毒人员在戒毒康复所接受人际取向的团体心理治疗,康复人员的人际交往、社交情绪及交往能力等方面有了明显的改善,对帮助他们建立新的人际互动模式、戒除心瘾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的比较,了解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新型毒品"滥用者的心理及行为特点,为科学、合理、系统地对"新型毒品"滥用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心理康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的"新型毒品"滥用者和"传统毒品"滥用者分别进行以人口学特征、药物滥用史、精神症状特征、防御机制、个人评价及艾森克个性测验等为主要内容的问卷评定,并比较组间差异性。结果:在人口学特征方面,除文化程度外,两组在年龄、婚姻状况和职业构成上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在药物滥用史方面,两组在吸毒时间和戒毒次数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个人评价总分,EPQ 4个因子,防御机制问卷中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因子以及16PF测评中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敏感性、怀疑性、幻想性、忧虑性、实验性、独立性、紧张性等因子上,"新型毒品"滥用者与"传统毒品"滥用者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传统毒品"滥用者相比,"新型毒品"滥用者呈现出年轻化特点,以未婚者、个体从业者和有稳定经济收入工作者为主,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呈现出易激惹、焦虑、空虚无聊、敏感、烦躁、幻想性等显著性特点,提示:一方面,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对"新型毒品"滥用者心理和行为障碍的矫治工作应根据该人群上述心理和行为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另一方面应把具有上述特征的人群作为"新型毒品"滥用高危人群,并作为开展"新型毒品"禁毒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