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药学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目的 对2株深海来源真菌Graphostroma sp. MCCC 3A00421和Aspergillus sp. MCCC 3A400414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2株深海真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化学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并参阅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并初步评价其细胞毒活性。结果 从菌株3A00421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了4个化合物,经鉴定其结构分别为3,5-dimethyl-8-methoxy-3,4-dihydroisocoumarin(1)、6-O-methylreticulol(2)、nectriapyrone(3)、demethyl nectriapyrone A(4);从菌株3A00414中分离得到了5个化合物,经鉴定其结构分别为(22E,24R) -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5)、WIN 64821(6)、diorcinol(7)、9-十八碳烯酸(8)、9,12-十八碳二烯酸(9)。其中化合物6具有中等强度的细胞毒活性,其IC50为7.14~15.78 μmol/L。结论 深海真菌是重要的活性物质来源和生物资源,本研究首次从深海来源Graphostroma属真菌的代谢产物中发现了2个异香豆素和2个苯并吡喃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对2株海洋来源真菌Stachybotrys sp. 3A00409与Aspergillus sclerotiorum MXH-17的共培养产物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柱色谱层析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对2株真菌共培养发酵产物的差异部分进行靶向化学分离,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学方法并参阅文献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并初步评价其细胞毒和抑菌活性。结果 以大米静置共培养作为目标培养模式进行大量发酵,经过目标化合物靶向分离,得到6个单体化合物,结构鉴定为二聚萘并-?-吡喃酮类化合物Asperpyrone A(1)、Fonsecinone A(2)、Asperpyrone C(3)、Aurasperone A(4)、Dianhydro-aurasperone C(5)和异色酮类化合物(7S, 8S)-sclerotinin A (6)。抑菌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1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现出弱的抑菌活性,MIC为39.7 μmol/L。结论 共培养刺激微生物代谢产物产生是提高微生物化学多样性的潜在有力工具,本研究从海洋来源真菌Stachybotrys sp. 3A00409与Aspergillus sclerotiorum MXH-17的共培养产物中分离得到了单菌培养中未发现过的5个二聚萘并-?-吡喃酮类和1个异色酮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