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的体内抗肿瘤作用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选取体质量18~20g的6周龄雌性BALB/C裸鼠制备裸鼠移植瘤模型,用400、200和100mg/(kg.d)穿心莲内酯进行体内药敏实验,测定肿瘤生长抑制率,透射电镜形态学观察,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aspase-3、Bcl-2和Bax的表达。结果:穿心莲内酯对裸鼠移植瘤有明显的抑瘤效应,低剂量组的抑瘤率为22.2%(P=0.029),中剂量组为44.7%(P=0.009),高剂量组为57.8%(P=0.007),且抑瘤率随剂量增加逐渐增高。光镜和电镜下可见细胞凋亡形态改变。穿心莲内酯低、中、高剂量分别作用14d后,Caspase-3水平均逐渐增加,与阴性对照组(0.71±0.14)比较,低剂量为1.04±0.19(P=0.034),中剂量为1.55±0.34(P=0.008),高剂量为1.89±0.36(P=0.005),并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同时,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肿瘤细胞质的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加,与阴性对照组(0.179±0.042)比较,低剂量为0.248±0.055(P=0.04),中剂量为0.310±0.051(P=0.032),高剂量为0.337±0.050(P=0.021);Bcl-2蛋白表达逐渐降低,与阴性对照组(0.353±0.066)比较,低剂量为0.291±0.032(P=0.035),中剂量为0.241±0.036(P=0.024),高剂量为0.218±0.042,P=0.018。结论:穿心莲内酯对裸鼠移植瘤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其抗肿瘤机制可能与下调Bcl-2表达、上调Bax表达、引起Caspase-3的活化进而诱导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miR-140在结肠癌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qRT-PCR检测miR-140在结肠癌细胞和组织中的表达;CCK8法、细胞划痕实验检测miR-140对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TargetScan筛选miR-140的潜在靶基因并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进行验证;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三结构域蛋白59(TRIM59)对人结直肠癌HCT116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构建重组TRIM59干扰质粒RNA(si-TRIM59),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TRIM59敲减质粒转染至结直肠癌细胞HCT116中,RT-qPCR和Western blot验证转染效率;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TRIM59基因沉默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及细胞周期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CDK4和cyclinD1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TRIM59 mRNA及蛋白在结直肠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结直肠黏膜细胞(P<0.05);敲减TRIM59表达后,HCT116细胞的增殖活性和克隆形成能力受到抑制(P<0.05),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同时,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和cyclinD1的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TRIM59在结直肠癌细胞中高表达,下调TRIM59表达可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克隆形成能力,提示TRIM59有望成为结直肠癌基因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穿心莲内酯(andrographolide,AD)对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细胞增殖、细胞周期以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MTT法、流式细胞术和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AD对BGC-823细胞体外增殖、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不同浓度的AD作用后BGC.823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各浓度组AD均对人低分化胃癌细胞株BGC-823的增殖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时间和浓度依赖关系(均P〈0.05)。浓度7.5μg/ml以下的AD抑制效果较弱,而15.0-60.0μg/ml抑制效果显著提高(P〈0.05),60.0μg/ml以上抑制率增高不显著(P〉0.05)。24、48和72h的IC50分别为(35.3±4.3)、(25.5±3.5)和(18.2±2.7)μg/ml。BGC-823细胞经AD作用后,G0/G1期细胞的比例增加,S期和G2/M期细胞的比例下降,细胞被阻滞在G0/G1期,呈浓度依赖关系。AD浓度为7.5、10.0和15.0μg/ml组作用24h后,早期凋亡率分别为(19.3±4.7)%、(29.4±4.1)%和(52.7±6.7)%,晚期凋亡率为(10.8±1.8)%、(10.9±4.7)%和(14.7±4.8)%,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早期凋亡率[(3.4±1.0)%]和晚期凋亡率[(4.1±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呈浓度依赖关系。结论AD能抑制BGC-823细胞增殖、阻滞其细胞周期在G0/G1期和诱导其细胞凋亡.是潜在的胃癌抗肿瘤中药制剂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食管鳞癌组织中Nanog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000-01-01-2005-12-31手术切除的食管癌存档标本蜡块69例及正常食管黏膜组织(距肿瘤组织〉5cm)24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食管鳞癌及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Nanog的表达,分析其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合Nanog的表达情况及随访资料,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Nanog与食管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并建立Cox回归模型评估Nanog及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食管鳞癌组织中Nanog表达阳性率为40.6%(28/69),显著高于正常组织的8.3%(2/24),χ^2=8.473,P=0.004。Nanog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χ^2=7.137,P=0.008)、淋巴结转移(χ^2=4.947,P=0.026)、外膜浸润(χ^2=11.110,P=0.001)和UICC分期(χ^2=5.301,P=0.021)明显相关,而与患者年龄(χ^2=0.238,P=0.626)和性别(χ^2=1.229,P=0.268)无相关性;死亡患者Nanog的表达程度为49.0%(25/51),明显高于生存患者的16.7%(3/18),χ^2=5.775,P=0.016;Nanog表达水平与食管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RR=1.913,P=0.002。结论 Nanog在食管鳞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患者生存期相关,Nanog是影响食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趋化因子受体(CXCR)3对糖尿病肾病足细胞损伤、凋亡、自噬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分化成熟的小鼠肾脏足细胞MPC-5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i-NC组和si-CXCR3组,噻唑蓝(MTT)法检测各组细胞24 h、48 h和72 h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法检测各组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细胞凋亡关键蛋白B细胞淋巴瘤(Bcl)-2、Bcl-2相关X蛋白(Bax)、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qPCR及Western印迹检测各组细胞自噬相关蛋白(beclin)1、人自噬相关蛋白(ATG)5及ATG7表达水平,同时检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蛋白核糖体S6蛋白激酶(mTOR/S6K1)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蛋白表达水平及其磷酸化修饰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si-NC组细胞增殖受到显著抑制,并且随着时间增加抑制能力增强,与模型组和si-NC组相比,si-CXCR3组细胞增殖显著提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si-NC组细胞凋亡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一种能与受体气管愈合成为一体的人工气管.方法 异体新鲜(羊)心包,经过0.625%成二醛处理后,包绕长6 cm Sigma不锈钢丝网支架,预制成人工气管.实验动物(羊)切除颈段气管5 cm.用人工气管与气管上下断端吻合.手术后50、90、150天行X线片、支气管镜检查,观察人工气管愈合情况.定期获取人工气管组织,观察吻合口愈合、血运及人工气管内情况,为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结果 8只实验动物人工气管诱导受体气管外组织生成气管样组织,填充缺损区,但必须有足够时间.50天移植区无明显上皮组织;90天移植区有部分纤毛柱状上皮覆盖,气管各层次不完整;150天侈植区气管各层次比较完整,黏膜层有纤毛柱状上皮覆盖,黏膜下层为胶原纤维束、腺体可见,外膜可见胶原纤维和透明软骨.结论 人工气管可以诱导受体气管外组织生成完整的气管,气管各层次比较完整,实验动物可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