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赵学发  杨名慧  葛正龙 《现代医药卫生》2015,(8):1131-1133,1136
目的 以紫外线照射SD大鼠为研究模型,观察紫外线对晶状体中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30只6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对照组不做处理,其余四组实验组腹腔注射水合氯醛(10%,0.35 m L/100 g)麻醉大鼠,紫外灯正对大鼠眼球照射15 min,照射强度1.0×103μW/cm2。分别于紫外线照射后1、3、5、7 d颈椎脱臼处死SD大鼠,立即取出晶状体,观察晶状体是否浑浊,并拍照记录;比色法检测晶状体中SOD、GSH-Px、CAT活性及超氧阴离子(O2-)、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的浑浊程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晶状体中SOD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O2-含量显著升高,GSH-Px活性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紫外线照射后3、5、7 d晶状体中CAT活性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而H2O2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中MDA含量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紫外线诱导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中抗氧化酶(SOD、GSH-Px、CAT)活性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p53、Bax、Bcl-2基因在紫外线诱导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凋亡中的作用.方法 6周龄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不做处理,实验组腹腔注射100 g·L-1水合氯醛(0.35 mL/100 g),以波长为300~ 320 nm的紫外线照射眼球15 min,分别于紫外线照射后1、3、5、7d处死并取出晶状体.Hoechst33258染色法观察LEC的形态变化,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p53、Bax、Bel-2mBNA和蛋白在LEC中表达水平.结果 紫外线照射后晶状体发生混浊,其LEC发生凋亡,细胞排列不规则、大小不一.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紫外线照射后1 d Bax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照射后3、5、7 d B趿和p53 mR-NA表达水平均升高(均为P<0.01);与对照组相比,Bcl-2 mRNA表达水平在照射后ld降低(P<0.01),而照射后5d和7d则升高(均为P<0.01).紫外线照射后p53与Bax 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呈正相关(r=0.952,P<0.0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紫外线照射后LEC中p3和Bax蛋白表达逐渐增强,且由细胞质向细胞核转移;相反照射后1 d Bcl-2蛋白表达降低,而3、5、7d则逐渐增高.结论 紫外线诱导LEC凋亡与p53介导Bax/Bcl-2的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4.
赵学发  杨名慧  葛正龙 《贵州医药》2015,(3):249-251,287
白内障是世界首位致盲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研究均显示白内障的发生与紫外线照射关系密切[1],尤其中波紫外线(290~320nm)能够穿过角膜,被晶状体所吸收,是紫外线诱导白内障发生的重要因素[2]。紫外线照射可产生大量的活性氧化簇(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氧化损伤DNA[3]及晶状体上皮细胞[4],使晶状体产生渗透性膨胀,不溶性蛋白质增加,从而诱导白内障的发生。热休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