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篇
  免费   2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郑海洪  谷欣  谷春山  赵林山 《中成药》2003,25(3):220-222
目的:测定血能达片的急性毒性和验证其抗栓疗效及选药提供依据。方法:小白鼠一次Ig血能达26g/kg;五组动物分别给血能达(XND)3g/kg,溶栓胶种(RSC)1.25g/kg,复方丹参(CDDP)1.25g/kg,消栓通络(XSTL)2.5g/kg和NS Ig,qd 1次,连续7d。第7日药后1h,IV Collagen-Adr诱发血栓[1],观察死亡数;用毛细血管法测凝血时间,扭体法测痛。结果:小白鼠口服最大耐受量为26g/kg,临床用量的866.7倍;4种药物除消栓通络外,均有明显的抗栓作用(P<0.05-0.01);还证中、高剂量血能达尚有延长凝血时间和镇痛作用(P<0.05-0.01),其余3种药则没有。结论:血能达毒性小,具有溶栓胶囊,复方丹参等效的抗栓疗效,还能抗凝和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胆道手术中行胆道造影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我院自1998年1月-2001年12月共施行胆道手术986例,行术中胆道造影257例,确诊胆道结石或残石48例占18.68%,假阳性3例,假阴性2例。结论 术中胆道造影操作便捷,对制定相应合理的术式有一定指导意义。并且可降低残石发生率,减少胆道损伤,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作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ACMP)潜在生物标志物的可行性。方法分析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该院收治的资料齐全的ACMP患者200例,按中毒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意识模糊时间少于1h,n=126)、中度组(昏迷1~24h,n=53)和重度组(昏迷时间长于24h,n=21)。另选取3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四组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FABP水平,统计分析四组心肌酶谱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HISS),并分析血清H-FABP水平与患者心肌酶、NHISS的关系。结果对照组血清HFABP水平为(5.38±0.85)ng/mL,低于轻度组的(10.78±1.07)ng/mL、中度组的(18.66±1.22)ng/mL和重度组的(23.89±1.48)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肌酸磷酸激酶(CPK)、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等心肌酶指标及NHISS,均低于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FABP水平与患者CPK、AST、CK-MB和LDH等心肌酶指标均呈正相关(r=0.726、0.789、0.718,0.737,P0.05),与患者NHISS则呈负相关(r=-0.758,P0.05)。结论 ACMP患者存在血清H-FABP水平和心肌酶水平的升高以及NHISS的降低,且其血清H-FABP水平与心肌酶水平呈正相关,与NHISS呈负相关,H-FABP可能成为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内压变化率在评价腹腔内高压症( intra-abdominal hypertension ,IAH)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价值。方法采用经膀胱测压法监测85例IAH患者腹内压(intra-abdominal pressure,IAP),将(第3天平均腹内压-第1天平均腹内压)/第1天平均腹内压×100%的值定为腹内压变化率。检测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 CRP)水平,并计算急性生理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评分(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Ⅱ)及病死率。结果入住重症监护病房( ICU)第1天时,腹内压变化率≤50%与>50%的患者APACHE Ⅱ评分及CRP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第3天时,腹内压变化率≤50%患者APACHE Ⅱ评分及CRP水平分别为(23.83±5.71)分和(197.01±32.05)mg/L,均显著低于腹内压变化率>50%的患者[(35.29±6.28)分和(346.35±60.18)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内压变化率与第3天APACHE Ⅱ评分及CR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APACHE Ⅱ:r=0.714,P<0.01;CRP:r=0.835,P<0.01)。腹内压变化率在死亡组与存活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经ROC曲线分析,腹内压变异率对于预测患者死亡率有意义(AUC=0.830,P<0.01)。结论腹内压变化率可反映IAH患者的病情和预后,有望为IAH患者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余永强  谷欣  刘毅君 《中国医药科学》2014,(13):199-202,207
目的:探讨GCS评分和止血药物使用时间(HUT)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需手术的颅脑外伤患者,按GCS分值分为A组(n=34)、B组(n=38)、C组(n=30)和D组(n=18),按HUT分为E组、F组和G组,每组患者40例。分析GCS评分、HUT与DVT发生率的关系并进行DVT的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C组和D组患者DVT发病率高于A组和B组且F组和G组DVT发病率高于E组(P<0.05),GCS分值与DVT发病率呈负相关(r=-0.832,P<0.01),HUT与DVT发病率呈正相关(r=0.758,P<0.01)。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GCS评分、术后HUT和卧床时间是DVT的危险因素。结论术前低GCS评分和长时间卧床及使用止血药物等因素是颅脑外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荨麻疹50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谷欣 《河北中医》2002,24(4):304-304
荨麻疹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临床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样损害 ,常骤然发生 ,迅速消退 ,消退后一般不留痕迹 ,瘙痒剧烈。 1 998~ 2 0 0 1年 ,笔者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荨麻疹 5 0例 ,并与单纯西医治疗 5 0例进行对照观察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0 0例 ,门诊患者 60例 ,住院患者 40例 ,随机分为 2组。治疗组 5 0例 ,男 32例 ,女 1 8例 ;年龄 2 0~ 60岁 ,平均 2 6.7岁 ;病程1~ 2 0日。对照组 5 0例 ,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1 6~ 5 6岁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磺达肝癸钠对高脂血症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微循环及炎症因子影响。方法以健康SD雄性大鼠30只为研究对象,抽签法随机分为治疗组(n=15)和高脂血症组(n=15),两组均通过喂养高脂饲料建立高脂血症大鼠模型,此外治疗组通过将0.1 m L/100 g体重的5%的牛黄胆酸钠溶液注入胰胆管内制成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模型,并在建模后0 h、6 h、12 h、18 h注射0.2 m L/100 g次璜达肝癸钠。两组建模后均禁食、禁饮并行2 m L/100 g生理盐水补液。治疗组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4 h取静脉血用于血清IFN-γ、TNF-α,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检测,并在治疗前、治疗6 h、12 h和24 h检查比较两组胰体头部和尾部微区血流量。两组建模24 h后均处死剖腹,观察腹腔内组织和胰腺情况,并切除十二指肠内侧胰腺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与高脂血症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前血清IFN-γ、TNF-α,IL-6和IL-10等炎症因子水平均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24 h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与高脂血症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 h、12 h和24 h胰体头部和尾部微区血流量均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前、治疗6 h、12 h和24 h胰体头部和尾部微区血流量则升高(P0.05)。治疗组水肿、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等胰腺组织病理学评分均高于高脂血症组(P0.05)。结论磺达肝癸钠可改善大鼠微循环及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8.
患者唯一识别号是实现病案资料连续性、完整性的保证,运用HIS系统采集姓名、出生年月日、性别、首次住院号的字母和数字编制的唯一识别号,解决了使用系列编号作为病案号造成的同一患者多次住院病案资料不完整的问题,方便了历次病案资料的查询,为患者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地佐辛治疗急诊胆绞痛患者疼痛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急诊胆绞痛患者126例,随机分为3组,分别肌内注射地佐辛(10mg)、哌替啶(100mg)及山莨菪碱(10mg)。记录给药前后各时点VAS评分、HR和MAP及不良反应。结果地佐辛组在给药后5、10、30、60、120、240min时VAS评分均低于哌替啶组和山莨菪碱组(P〈0.05)。3组患者各时点组内及组间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地佐辛组口干、视物模糊及心动过速的发生率均低于哌替啶组和山莨菪碱组(P〈0.05)。结论地佐辛用于急诊胆绞痛的镇痛效果优于哌替啶和山莨菪碱,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通腑饮对不同腹内压腹腔高压症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内毒素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将健康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低腹内压通腑饮组、高腹内压通腑饮组、低腹内压组、高腹内压组,每组20只。低腹内压2组造模腹内压为20mm Hg(1 mm Hg=0. 133 kPa),高腹内压2组造模腹内压为25 mm Hg,均持续48 h。造模后,低腹内压通腑饮组和高腹内压通腑饮组给予通腑饮方灌肠,低腹内压组和高腹内压组给予等温生理盐水灌肠,均5 m L/次,每6 h 1次,至大鼠死亡或造模后48 h。检测4组大鼠灌肠前及灌肠12 h、24 h、48 h血清TNF-α、IL-6和内毒素水平,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比较4组大鼠48 h生存预后情况。结果灌肠前,低腹内压2组和高腹内压2组组内血清TNF-α、IL-6和内毒素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 05),但高腹内压2组血清TNF-α、IL-6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低腹内压2组(P均0. 05)。灌肠12 h、24 h、48 h,低腹内压通腑饮组和高腹内压通腑饮组血清TNF-α、IL-6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低于灌肠前(P均0. 05);低腹内压组和高腹内压组血清TNF-α、IL-6和内毒素水平均明显高于灌肠前(P均0. 05),且高腹内压组均明显高于低腹内压组(P均0. 05)。低腹内压通腑饮组、高腹内压通腑饮组、低腹内压组和高腹内压组48 h生存率分别为90%,60%,50%和35%,低腹内压通腑饮组大鼠48h生存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均0. 05),而其余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 05)。结论腹内压与腹腔高压症大鼠预后相关,通腑饮可减轻腹腔高压症大鼠炎症反应,其更适用于病情较轻的腹腔高压症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