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1.
目的:评价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治于我院的258例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5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9例)和对照组(12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治疗6个月后的总有效率、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个体参数(体质量指数、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血脂指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以及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结果: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单项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个体参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血脂和肝功能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健康管理在脂肪肝中的应用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患者血脂,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中对发热的热势、部位、时间、程度、原因、相兼脉证有详细记载,具体记载有发热、往来寒热、壮热、潮热、手足自温、心中疼热、身灼热、发热脉沉、厥热等,六经证候皆有发热的症状,各有其特征。太阳病以发热恶寒为其特征;阳明病以身热,自汗出,不恶寒反恶热;或潮热、腹满、便秘为其特征;少阳病以往来寒热为特征;太阴病以手足自温为特征;少阴病以反发热、脉沉为特征;厥阴病以热深厥深,热微厥微为其特征。一般来说发热总是正能胜邪,机体抗邪的一种表现,即发热说明机体正不虚,或虚而不甚,即便发病急,病情重,但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仍较好。在临床上除了单纯发热之外,发热又有真假之分,有时不易辨别,需要探索疾病的本质,如"真寒假热",此时虽有热象,但为阴寒之邪凝滞于内,虚阳浮越于外,往往提示预后不佳。因此,又需要更好的辨别寒热真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中肝组织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21、SIRT6和NF-κB表达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建立 NAFLD 小鼠模型,分别在喂养第8 周、16周、24 周 3 个时相点, RealTime-PCR动态检测肝组织P21、SIRT6和NF-κB mRNA , 研究肝组织细胞衰老相关基因P21、SIRT6和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 RealTime-PCR结果显示,P21 mRNA表达水平在模型8周组与正常8周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8±0.70)比(1.10±0.51),P>0.05],而在模型16周组和24周组则较同期正常组显著增高[(2.04±0.94)比(1.17±0.59),P<0.05;(1.83±0.64)比(1.04±0.31),P<0.01];SIRT6 mRNA表达水平在模型8周组较正常8周组明显增高[(1.82±0.50)比(1.14±0.67),P<0.05],而模型16周组较正常16周组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88±0.43)比(1.27±1.03),P>0.05],模型24周组则较正常24周组明显下降[(0.56±0.18)比(1.14±0.65),P<0.05];NF-κB mRNA随造模时间(8周、16周、24周)增加而稍有增强,但与同期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1.08±0.64)、(1.21±0.24)、(1.44±0.67)比(1.06±0.37)、(0.95±0.42)、(1.08±0.43),P均>0.05]。结论:随NAFLD进展,肝细胞衰老现象逐渐增多,SIRT6在疾病进展中出现特征性的先升高后降低趋势,SIRT6基因在肝细胞衰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阻遏肝细胞衰老,可能成为NAFLD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4.
<正>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慢性肝脏疾病的最常见病因。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1],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文献~[2]报道,在谷丙转氨酶(ALT)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存在着肝组织学的病变。本文对308例轻型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相关因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构建具有可控性光响应能力并可被“按需”热爆破的智能型巨噬细胞药物递送系统,实现肿瘤组织局部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效应蛋白用于结直肠癌的靶向治疗。方法 运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高表达非分泌型TNF-α效应蛋白的巨噬细胞(MET),通过材料学方法制备搭载光敏剂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的丝胶纳米粒(ICG@SNP)作为细胞内TNF-α效应蛋白释放的开关,同时利用巨噬细胞强吞噬特性使其负载上述有荧光特性和光热转换效应的ICG-丝胶纳米粒(ICG@SNP@MET);体外实验评价巨噬细胞中过表达TNF-α蛋白的生物活性和存在形式,MET细胞摄取及滞留ICG@SNP纳米粒的效率以及ICG@SNP@MET响应近红外光(NIR)触发TNF-α效应蛋白释放的能力;体内实验评价该功能化巨噬细胞的肿瘤归巢能力及抗肿瘤效果。结果 MET细胞中的TNF-α蛋白具有生物活性且以非分泌形式稳定存在于巨噬细胞中; ICG-丝胶纳米粒能增强巨噬细胞对ICG的摄取和滞留;而ICG@SNP@MET在响应NIR照射后能够热“爆破”释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TNF-α效应蛋白。本研究也在皮下结肠癌CT26荷瘤小鼠模型中初步验证了ICG@SNP@MET能够迁移并渗入到肿瘤部位,联合NIR照射后表现出优异的抗肿瘤活性。结论 ICG@SNP@MET药物递送系统能够靶向结直肠癌,在NIR照射后释放TNF-α效应蛋白发挥抗肿瘤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