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9篇
特种医学   1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29篇
肿瘤学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 了解环磷酰胺(CP)和塞替哌(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恶性转化株内BEAS-CP和BEAS-TE细胞p16和p15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 BEAS-CP细胞p15基因的外显子1和外显子2都出现了异常带型。BEAS-TE细胞p16基因的外显子1及外显子2a出现了异常带型和迁移率滞后现象;p15基因外显子1的2条单链带之间出现异常条带。DNA序列分析发现BEAS-CP细胞的p15基因外显子1的182位有C的插入,206位有G的插入;外显子2的第308位密码子有C→T(TCC→TTC)转换(Ser→Phe),第327位密码子有T→A(AAT→AAA)颠换(Asn→Lys)。BEAS-TE细胞的p16基因外显子2a的第125位密码子有G→A(CGC→CAC)转换(Arg→His)。结论 p15基因在CP诱导BEAS-2B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TEPA诱导BEAS-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了p16基因的失活。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环磷酰胺(CP)和塞替哌(TEPA)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恶性转化株内BEAS-CP和BEAS-TE细胞p16和p15基因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及DNA序列分析技术.结果 BEAS-CP细胞p15基因的外显子1和外显子2都出现了异常带型.BEAS-TE细胞p16基因的外显子1及外显子2a出现了异常带型和迁移率滞后现象;p15基因外显子1的2条单链带之间出现异常条带.DNA序列分析发现BEAS-CP细胞的p15基因外显子1的182位有C的插入,206位有G的插入;外显子2的第308位密码子有C→T(TCC→TTC)转换(Ser→Phe),第327位密码子有T→A(AAT→AAA)颠换(Asn→Lys).BEAS-TE细胞的p16基因外显子2a的第125位密码子有G→A(CGC→CAC)转换(Arg→His).结论 p15基因在CP诱导BEAS-2B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TEPA诱导BEAS-2B细胞发生恶性转化的过程中可能涉及了p16基因的失活.  相似文献   
4.
恶性间皮瘤p53基因点突变和蛋白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p53基因是在人类多数肿瘤中发生高频突变的肿瘤相关性最强的抑癌基因,其突变特征为80%的点突变均集中在进化的高保区内,即对应的第5-8外显子部位. 恶性间皮瘤是一种与接触石棉有明确关系的间叶源性肿瘤. 为深入阐明p53基因在人恶性间皮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和免疫组化技术研究了34例恶性间皮瘤p53 基因的点突变情况. 结果表明: 56%(19/34)的病例存在p53基因的点突变,突变率在不同的组织学类型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在所发现的22次突变中有16次均发生在第7外显子,表明第7外显子是本组恶性间皮瘤的突变热点所在;免疫组化染色:23%(8/34)的病例P53蛋白免疫组化染色为阳性,阳性率低于基因突变率. 以上资料提示p53基因突变可能在恶性间皮瘤的癌变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 (BEAS- 2 B)分别受环磷酰胺 (BEAS- CP) ,塞替派 (BEAS- TE)暴露并发生转化的细胞为模型 ,对转化细胞进行形态计量学研究 ,期望寻找人类上皮细胞恶性转化的形态计量指标 .结果表明 :BEAS- 2 B经两种药物处理后可生成转化型和非转化型细胞集落 .转化细胞的形态计量参数中 ,细胞和细胞核面积 ,最大直径 ,最小直径 ,等效直径 ,形状因子的数值按 BEAS- 2 B,BEAS- CP,BEAS- TE的组序递升 .表达细胞形态为异形的指标 :细胞和细胞核异形指数 ,核浆比则沿BEAS- 2 B,BEAS- CP,BEAS- TE的顺序递减 .结果提示 ,上述改变可能是细胞由正常趋向恶性增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抗癌化疗药环磷酰胺 (CP)及塞替派(TE)诱导的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的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 ,采用透射电镜方法观察的细胞模型由对照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 2 B) ,受环磷酰胺 (BEAS- CP)和塞替派(BEAS- TE)诱导的恶性转化细胞组成 .发现经 CP和 TE暴露的细胞可出现细胞死亡 ,凋亡和转化 ,它们具有各自的超微结构特征 .说明逃逸细胞死亡 ,凋亡的支气管上皮基细胞呈增生性改变 ,这种增生性基细胞经过扩增后将成为转化细胞群主体并且具有肿瘤细胞的增生特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抗癌药物塞替派诱发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恶性转化过程中相关基因的突变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以塞替派作为致癌原诱导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获得转化细胞(BEAS-TE)和克隆化多倍体癌前转化细胞(BEAS-STE)。采用PCR-SSCP法检测上述3种细胞p53、p16和Ki-ras 3种基因是否出现点突变,进一步测序确定其突变情况。结果 SSCP结果阳性的有BEAS-TE细胞p53第7外显子,BEAS-STE细胞p53第8外显子以及这二种细胞的p16基因第1外显子;Ki-ras基因第1外显子的结果仅为可疑阳性。测序证明,p53、Ki-ras基因存在多位点的碱基突变,而p16基因仅为单位点的碱基突变。结论 塞替哌可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p53、Ki-ras多位点的碱基突变和p16的单位点突变。分析前者为塞替派诱导细胞转化过程中发生的重要分子事件,后者是次要分子事件。  相似文献   
8.
环磷酰胺、噻替哌诱发人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染色体畸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与方法:以永生化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受环磷酰胺、噻替哌诱导并发生癌性转化的细胞为模型,运用染色体G-显带技术,观察环磷酰胺、噻替哌的遗传病毒作用引起的细胞转化过程中的染色体动态畸变。结果:BEAS-2B细胞染色体众数46条,近二倍体,核型稳定,携带有M1,M2,M3三个标志染色体。环磷酰胺转化细胞(BEAS-CP)为二倍体核型,丢失了1个14号染色体,增加了M4异常染色体,该畸变可能与细胞转化的始动,促进和进展有关。噻替哌转化细胞(BEAS-T)在培养过程中渐趋多倍体细胞,15代以后部分细胞的14和21号染色体各丢失1条,BEAS-T 23代在软琼脂上形成克隆的细胞(BEAS-ST)是多倍体细胞,并具有高频率的非稳定性畸变,BEAS-T 25代时为3%,BEAS-S为34%,多倍体背景上出现2  相似文献   
9.
目的 旨在了解转化细胞在成瘤过程中的p15 ,p16 ,p5 3和K ras基因编码序列突变情况。方法 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技术和DNA测序技术。结果 转化各阶段细胞p15和K ras基因编码序列为野生型。在转化进程中 ,各转化细胞均携带与细胞永生化有关的p5 3第 4 7密码子CCG→TCG(脯氨酸→丝氨酸 )转换 ,在此基础上无新的错义突变发生。p16基因在BEAS 2B细胞和BEAS STE细胞中均为野生型 ,在BEAS TTb细胞中第 4密码子发生TCG→TAG(丝氨酸→终止密码子 )碱基转换 ,结果为无义突变 ,第 19,5 2密码子分别发生GAG→AAG (谷氨酸→赖氨酸 )转换 ,GCG→ACG(丙氨酸→苏氨酸 )转换的错义突变。BEAS TTc细胞中第 19密码子发生GAG→AAG(谷氨酸→赖氨酸 )转换的错义突变 ,而没有可检测的BEAS TTa细胞的mRNA存在。结论 p16基因的突变或表达缺失与恶性转化细胞的成瘤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10.
人支气管黏膜表面为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由纤毛细胞(ciliated cells)、分泌性细胞(杯状细胞、Clara细胞、浆液细胞等)、基底细胞(basal cells)、刷细胞(brush cells)和弥散的神经内分泌细胞(pulmonary neuroendocrine cells,PNECs)组成.观察成人支气管黏膜的活检材料显示,柱状细胞(包括纤毛细胞和无纤毛细胞)占61%,杯状细胞占6%,基底细胞占32%[1].它们共同组成人体的气流通道以及气道防护屏障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