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爆裂性骨折所致眼球内陷的CT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眼眶爆裂性骨折后,眼球内陷与眼眶容积扩大的关系并对眼球内陷进行早期预报。方法:28例单侧眼眶爆裂性骨折后1~350 d患者,分别测量双侧眼球位置和骨性眼眶容积值,计算患侧眼球内陷值(E)和骨性眼眶容积扩大值(V),应用pearson积矩法研究E、V相关性并建立直线回归方程。结果:28例患侧E、V呈正相关(r=0.88,P<0.001);15例≤24 d的患者直线回归方程为E=0.85 V-1.74(r=0.86,P<0.001),13例>24 d的患者直线回归方程为E=0.86 V-0.60(r=0.9,P<0.001)。结论:眼球内陷值与眼眶容积扩大值高度相关;1 mL眼眶容积的扩大,可引起大约0.9mm(0.85~0.86 mm)的眼球内陷。与伤后>24 d的相比,≤24 d的眼球有明显的抗拒内陷的趋势,>24 d之后,这种趋势逐渐消失,随之发生眼球内陷。  相似文献   
2.
眼球内陷与爆裂性骨折眼眶容积扩大的CT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用CT研究眼球内陷与眼眶容积扩大的关系及爆裂性骨折后的眼球内陷趋势.方法(1)封闭3个颅骨标本的6只眼眶的裂、孔,用细砂填充至以颧额突连线为基准的平面,放置塑料球眼球.用减少眶内填砂量来模拟活体眼眶容积的扩大,通过CT穿过眼球中心的轴面扫描图像,计算填砂量逐渐减少时眼球内陷量的变化程度,研究二者的相关性和线性关系.(2)28例单侧眼眶爆裂性骨折1~350 d的患者,根据体征分为≤24 d和>24 d两组,用CT进行横断面扫描,测量双侧骨性眼眶容积及眼球前缘至颧额突连线的距离.通过双侧骨性眼眶容积差和双侧眼球内陷差求得患侧眼眶容积扩大量和眼球内陷量.分别研究≤24d和>24d的眼眶容积扩大和眼球内陷的相关性和线性关系.结果(1)在标本中,填砂每减少1 ml,眼球平均内陷(1.11 ±0.37)mm.e、v(e为眼球内陷量,单位mm;v为模拟眼眶容积扩大量,单位ml)呈正相关(r=0.9866,P<0.001),具备直线相关特性,e=(1.18v-1.04)mm.(2)在15例≤24 d的患者测量中,眼眶容积扩大后的眼球内陷平均值为非正态分布,不能表明在此期间眼球可随眼眶容积扩大而产生对应的内陷,E、V(E为≤24 d组的眼球内陷量,单位mm;V为眼眶容积扩大量,单位ml)呈直线相关,E=(0.85V-1.74)mm.在13例>24 d患者测量中,眼眶容积每扩大1ml,眼球平均内陷(0.71±0.45)mm.E1、V1(E1为>24 d组的眼球内陷量,单位mm;V1为眼眶容积扩大量,单位ml)呈正相关(r=0.9036,P<0.001),具备直线相关特性,E1=(0.86V1-0.60)mm.结论研究结果表明,CT对爆裂性骨折后骨性眼眶容积的测量和对未来眼球内陷发生的可能性的预测,以及对内陷程度的推断是准确而可靠的,为选择眼眶爆裂性骨折的治疗方案和纠正眼球内陷所行填塞术的球后填塞量可提供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3.
Alzheimer病的MRI定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雪宁  陈希颖  冯丽莎  薛新生  杨连海 《天津医药》2002,30(9):522-523,F004
目的:寻找可预测Alzheimer病(Alzheimer disease,AD)的神经影像学指标。方法:对20名AD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进行MRI测量,包括:两侧海马结构、杏仁核、内嗅皮层。所得数值经部分颅内体积标准化处理,然后用社会科学统计程序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D患者上述脑实质结构均明显萎缩,有效判别指标依次为:内嗅皮层、海马结构、杏仁核。结论:上述MRI体积测量是区分AD与正常人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CT测量爆裂性骨折眼眶容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CT对于不同类型眼眶爆裂性骨折眼眶容积测量的最佳方法。方法:对眼眶下壁、内壁、内后壁单纯爆裂性骨折患者32例进行轴扫全眶测量、轴扫颧额突连线内测量和冠状面测量双侧眼眶容积,分别计算双侧眼眶容积平均值之差。结果:3种方法测量的双侧眼眶容积的平均值之差分别为:眼眶下壁骨折0.39ml、0.55ml和3.34ml;内壁骨折为4.63ml、1.32ml和1.02;内后壁骨折为2.25ml、2.26ml和2.05ml。结论:眼眶下壁骨折选择冠状面测量,其他两种测量方法因无阳性结果而被舍弃;内壁骨折选择轴扫全眶测量方法测量眼眶容积,其他两种方法,因测量范围不能完全包括骨折部位,测量值偏小而不用;内后壁骨折,3种方法测量结果相近,但轴扫增加患者的辐射和操作者的工作量,因此亦选择冠状面测量。  相似文献   
5.
视神经CT检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视神经CT检查技术。资料与方法  (1)重建 2 0例既往普通正常眼眶的视神经矢状面 ,测量视神经与OM线 (orbitomeatalbaseline)夹角 ,计算此夹角平均值。 (2 )以OM线为基线扫描线 ,扫描架向足侧倾斜至此夹角的角度 ,对 2 0例志愿者行眼球极度仰视的视神经薄层扫描 ,其间眼球保持极度仰视。结果  (1)测得既往视神经与OM线平均夹角为 2 0°。 (2 )用OM 2 0°线 (扫描架自OM线向足侧倾斜 2 0°)薄层扫描 2 0例志愿者的 4 0只视神经 ,有 38只视神经全程清楚显示 ,占 95 % (38/ 4 0 )。结论 以OM 2 0°线为基线 ,眼球极度上旋薄层扫描 ,能够在同一层面上全程显示视神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游离脂肪块眼眶移植成活情况及脂肪成活机制。方法选用成年白兔18只,取腹股沟2块1ml脂肪块植入两侧眼眶内,观察体积、CT影像、组织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移植后3个月体积平均减少50.97%。CT显示移植区1个月呈不均匀密度影,2个月以低密度为主,偶可见条状高密度影,3个月呈均匀低密度影。光镜观察1个月可见脂肪细胞坏死、慢性炎细胞、嗜酸细胞及多核巨细胞。2个月部分脂肪细胞聚集形成脂肪小叶。3个月脂肪细胞形态、小叶结构接近正常脂肪组织。病理图像分析显示:3个月脂肪细胞面积占单位面积百分比约为85.55%。电镜观察3个月可见新形成的脂肪细胞、分化成熟的前脂肪细胞及静止的脂肪细胞前体。结论移植后3个月脂肪块部分存活,体积稳定,为眼科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CT仿真支气管内镜是近年来开发出来的一项新技术 ,采用计算机软件对管腔内表面具有相同像素的部分进行立体重建与模拟光学纤维内镜效果的方式显示管腔结构。我们回顾 3 4例 CT仿真支气管内镜检查的初步临床经验 ,通过与纤维支气管内镜的对照研究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评估。1 材料与方法1.1 一般材料 收集病例 3 4例 ,其中男 2 4例 ,女 10例 ,年龄 4 0~ 69岁 ,全部经纤维支气管内镜及病理检查证实。其中中心型肺癌 2 4例 ,结节病 6例 ,结核 2例 ,炎症 2例。1.2 方法 采用美国皮克 PQ- 60 0 0螺旋 CT机。患者仰卧 ,中线与床面中轴线…  相似文献   
8.
眼眶容积的CT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研究CT测量正常人眼眶容积。方法 :对 2 0只填砂眼眶标本进行CT扫描 ,用描记法测量填砂体积 (各层描记面积×层厚 )与量筒测量的填砂体积相比较 ,确定最佳的描记方法和窗组合 ,计算测量精确度和测量准确性。测量2 9例正常成人的 58只眼眶容积 ,运用统计学方法计算眼眶容积平均值。结果 :标本测量中 ,当窗位 2 0 0HU和窗宽 2 0 0 0HU时 ,误差控制在 - 4 .60 %~ 4 .0 4 %之间 ,精确度为 0 .36 %~ 4.6 % ,测量准确性为 1 0 0 %。 58只正常成人眼眶容积范围为2 1 .63~ 2 6.31ml,平均 2 4 .0 5ml± 1 .33ml。结论 :CT为眼眶容积的测量提供了工具 ,结果精确 ,准确性高 ,可用于眼眶容积改变常规检查中 ;同时提供了正常成年人眼眶容积的范围 ,可在实际测量中对比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过 CT检查提高对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的诊断率。方法对 56例经 X线检查可疑为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的患者(男 36例,女 20例)行双侧远端桡尺关节旋前、旋后位 CT横断扫描。应用 Nakamura的改良桡尺线方法进行测量,经过双侧对比确定尺骨头掌侧或背侧半脱位。结果在 56例 X线检查拟诊为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的患者中,尺骨头掌侧半脱位 10例;尺骨头背侧半脱位 15例;另有 2例为尺骨头背侧半脱位,经与健侧对比确定为假阳性。结论通过 CT检查诊断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可减少 X线检查由于难以达到标准投照位置所产生的假阳性,从而提高对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的诊断率。对曾有腕关节外伤史或逐渐加重的腕部疼痛及远端桡尺关节活动受限者, CT检查是诊断远端桡尺关节半脱位较为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CT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治疗胸壁疼痛的扫描技术和治疗效果。方法:35例胸壁疼痛患者,术前均服用阿片类药物缓解疼痛,在CT扫描确认穿刺针达到椎旁间隙后,注射阿霉素,观察近期和远期疗效。对继续服用阿片类药物次数和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CT扫描引导穿刺定位,注射阿霉素后,以再服用阿片类药物的减少量为疗效标准。停用和减少服用阿片类药物超过50%者,分别占62.86%和22.86%,结论:CT引导的胸椎旁阻滞,能使术者准确掌握进针方向和进针深度,通过注射造影剂能够观察药物分布范围,治疗胸壁疼痛,疗效显著,部分地代替了阿片类药物,使服用阿片类药物产生的副作用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