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放线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以期发现新药用微生物资源。方法采用2种分离方法,6种分离培养基,从两种沙生植物24份根际土样中分离放线菌;对其中131株放线菌发酵液及乙酸乙酯提取液采用抗菌、杀线虫模型进行活性筛选,并根据活性测定结果结合菌株形态特征对其中66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共分离到放线菌154株,53株在其中一个或两个活性筛选模型中都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40.46%,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这66株放线菌分布在12个属,除了优势菌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发现了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拟无枝酸菌属(Amycolatopsis),疣孢菌属(Verrucosispore),喜冷杆菌属(Cryobacterium),异壁放线菌属(Actinoalloteichus),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普氏菌属(Prauserella),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贫养杆菌属(Modestobacter),放线产孢菌属(Actinomycetospora),芽生球菌属(Blastococcus)等稀有放线菌属,菌株CA15-2与GenBank数据库中最近种Nocardiopsis nikkonensis YU1183-22T(GenBank登录号:AB491226)的相似性约为94%,可能为潜在的新属或新种。结论罗布泊地区沙生植物根际存在较为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并能产生多种活性次级代谢产物,值得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鉴定枯草芽孢杆菌GA21发酵液中次生代谢产物并对其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TLC、HPLC等分离手段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通过HR-ESI质谱、1D-NMR和2D-NMR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以琼脂平板法检测其次生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稻瘟菌、白色念珠菌的拮抗活性。结果分离得到两个异香豆素类次生代谢产物:GA21-20和GA21-26;其中GA21-20的化学结构与Amicoumacin B一致,但无抗细菌及真菌活性;GA21-26有抗真菌活性,但无抗细菌活性,分子量为435.20890,分子式为C21H29O7N3,是一新的3,4-二氢异香豆素类抗生素。GA21-26在2.5μg/纸片对白色念珠菌即可显示抑制活性,在80μg/纸片对水稻稻瘟菌显示抑制活性,表明GA21-26在拮抗医学条件致病真菌方面有潜在用途。结论枯草芽孢杆菌GA21能产生一系列3,4-二氢异香豆素类抗生素,其次级代谢产物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离鉴定枯草芽孢杆菌PJS发酵液中的环脂肽类抗生素PJS-0。方法 采用溶剂萃取、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分离方法 对菌株PJS发酵产物的活性组分PJS-0进行分离;并通过紫外(UV)、质谱(MS)和核磁共振波谱(NMR)联合分析对其结构进行鉴定。结果 从塔克拉玛干沙漠来源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PJS的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环脂肽类抗生素:PJS-0,经结构鉴定为Mojavensin A。结论 本文首次从陆生芽孢杆菌中分离得到Mojavensin A,并首次用ESI^+-MS/MS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链霉菌2754中提取分离和纯化小分子VEGF受体抑制剂,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 以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方法(EuSA法)为活性跟踪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反相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分析,进行结构解析.结果 分离纯化到两个七尾霉素类化合物nanaomycin αA和nanaomycin βA并具有相关活性.结论 Nanaomycin αA和nanaomycin βA为己知化合物,首次报道该化合物具VEGFR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稳定有效的体外杀线虫模型,并从红树林植物木榄内生放线菌I07A-01824的发酵液中分离纯化具有杀线虫活性的物质,并鉴定其化学结构。方法在体外杀线虫模型指导下,利用硅胶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放线菌I07A-01824的发酵液进行分离纯化,得到高纯度的杀线虫活性物质;通过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对其进行结构解析,确定其化学结构。结果红树林内生放线菌I07A-01824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具有较强杀线虫活性的物质,为一不饱和脂肪酸,化学结构为5,8-二烯十四酸;27.3mg/L剂量下开始显示对秀丽隐杆线虫有活性,其24h后的LC50值为162.8mg/L。结论此不饱和脂肪酸对线虫有较强的致死作用,并且在内生放线菌I07A-01824菌株的次级代谢产物中稳定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离鉴定链霉菌106A-03304发酵液中具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胞内酪氨酸激酶(VEGFR2-CD)抑制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LH-20)、C-18反相色谱(ODS)、高压液相色谱(HPLC)等分离手段对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通过二级质谱(ESI+-MS2)、紫外光谱(UV)、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对其结构进行鉴定,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其次生代谢产物对VEGFR2-CD的抑制活性。结果分离得到两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3304A和3304C;化合物3304A的化学结构与环(脯氨酸-亮氨酸)一致,化合物3304C的化学结构与环(脯氨酸-苯丙氨酸)一致,均对VEGFR2-CD表现出-定的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3304A和3304C是具有VEGFR2-CD抑制活性的二酮哌嗪类次生代谢产物,并为本研究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链霉菌I06A-02580中提取分离和纯化小分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受体抑制剂,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以酪氨酸酶活性测定方法即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为活性跟踪方法,利用大孔吸附树脂方法、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利用紫外(UV)、红外(IR)、质谱(MS)和核磁共振(NMR)四谱联合分析,进行结构解析。结果分离纯化到两个已知化合物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并具有相关活性。结论大豆苷元和染料木素为已知化合物,大豆苷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抑菌作用;染料木素有抗真菌的作用。该研究为首次报道该化合物具有VEGFR拮抗活性。  相似文献   
8.
Amicoumacin类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产生的异香豆素类化合物,其化学结构独特,生物活性广泛,是微生物药物的重要来源.自1975年第一个明确化合物结构的amicoumacin类化合物报道至今,国内外尚无该类化合物研究进展的综述.针对国内外amicoumacin类化合物研究进展结合本课题组最新研究结果,本文首次对该类化合物产生菌来源、化合物结构、生物活性和生物合成途径等各方面进展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链霉菌I06A-00625(cpcc201504)的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具有抑菌活性的抗生素,并进行结构鉴定。方法通过大孔吸附树脂X-5、葡聚糖凝胶LH-20和HPLC色谱对发酵液中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紫外、高分辨质谱并结合1H-NMR和13C-NMR数据确定化合物结构,并进行抗菌活性研究。结果分离纯化得到6个单一组分,分别为化合物I06A625A、206A和206B及3个四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Tetramycin A、Tetramycin B和Tetrin A。其中206A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I06A625A具有抗铜绿色假单胞菌活性;Tetramycin A、Tetramycin B和Tetrin A具有抗真菌活性。结论链霉菌I06A-00625可产生抗铜绿色假单胞菌的核苷类化合物及抗真菌的四烯类化合物等多种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10.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土壤放线菌资源勘探及抗菌活性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测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放线菌多样性及抗菌活性,以期发现新药用微生物资源,为新抗生素发现奠定基础。方法采用10种分离培养基,以稀释涂布法分离放线菌;采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放线菌多样性;放线菌液体发酵,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菌丝体丙酮浸提;对获得的提取浓缩物,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抗菌活性筛选。结果从17份土壤样品,共纯化到368株放线菌;其中166株经过16S rRNA序列分析的放线菌分布于16个科的24个属,链霉菌属和拟诺卡菌属为优势菌属;菌株SC8A-24的16Sr RNA基因序列与最近有效菌株Nocardioides salaries CL-Z59T(DQ401092)的相似率为96.41%,为潜在的新种;发酵96株放线菌,其中62株在至少一个抗菌活性筛选中显示为阳性,总阳性率为64.58%。结论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麓土壤中存在较为丰富的药用放线菌资源,具有从中发现放线菌新物种及新结构抗生素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