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晓蕾  丁文杰  赵志钢 《浙江医学》2015,37(24):1984-1986
目的观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CD279)表达的变化、探讨PD-1在R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RA患者和20例健康体检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的阳性率,对比分析RA患者病情活动组与稳定组间PD-1表达的差异,分析PD-1阳性率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等临床指标的相关关系。结果病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PD-1阳性率为(32.90±12.15)%,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22.32±6.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稳定期RA患者的PD-1阳性率为(27.49±6.79)%,与健康体检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患者中,CD4+T细胞表面PD-1阳性率与RF呈正相关(r=0.525,P<0.01),与ESR呈正相关(r=0.328,P<0.05),与CRP无明显相关性(r=0.232,P>0.05)。结论病情活动期RA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表面PD-1表达增加,可能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复方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在健康中国人体内的药动学特征。方法:12位受试者(男女各半)在不同试验周期分别口服不同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制剂。用HPLC-UV方法测定血浆中盐酸二甲双胍及格列吡嗪浓度。结果:试验所得各药动学参数与文献报道基本一致。经过统计学分析,复方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中二成分与单独服用盐酸二甲双胍片及格列吡嗪片相比主要药动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多剂量服药与单次服药相比主要药动学参数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复方盐酸二甲双胍格列吡嗪片中两组分之间在体内不存在相互作用,多剂量服药与单次服药相比其体内药物动力学过程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
川芎嗪对血管性痴呆FDG-PET影像表现及半定量分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血管性痴呆(VaD)的动物模型,并探讨中药对VaD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老龄大鼠VD模型,进行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检测。结果川芎嗪对VaD大鼠脑内葡萄糖代谢有改善作用。结论川芎嗪对血管性痴呆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两种盐酸昂丹司琼片在中国健康人体的生物等效性。方法:20名健康男性志愿者随机交叉单剂量口服(8 mg)盐酸昂丹司琼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采用液-质联用法测定血浆中昂丹司琼的血药浓度,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试验制剂与参比制剂中昂丹司琼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分别为(33±8)和(32±8)μg/L,tmax分别为(1.5±0.3)和(1.5±0.4)h,AUC0~24分别为(176±67)和(168±58)μg.h.L-1,AUC0~∞分别为(188±70)和(182±63)μg.h.L-1。试验制剂对参比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03.2±10.0)%。结论:两种盐酸昂丹司琼片剂具有生物等效性。  相似文献   
5.
1例76岁女性糖尿病患者,因高血脂联合使用辛伐他汀(40mg/晚)和非诺贝特(200mg/早),出现双侧腓肠肌压痛,CK值为10268 IU/L。停用两种降脂药后,给予补液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症状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6.
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内自由基的产生与清除保持动态平衡,有效的抗氧化防御体系使自由基浓度维持在生理性低水平。当自由基过度产生或机体的抗氧化防御体系功能受损时,机体将处于氧化应激状态,从而导致组织细胞损伤。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确切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次发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诊治或体检的114例合并首发脑梗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观察组,以同期114例未发生脑梗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辅助检查,对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等研究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依从性、高血压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对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对于未治疗,依从性好是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OR值为0.429(95%CI0.186~0.993);依从性差为其危险因素,OR值为2.142(95%CI1.052~4.364)。低量饮酒史为保护性因素,OR值为0.494(95%CI0.252—0.968)。相对于〈5年的高血压病程,≥10年病程是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危险因素,10~19年和≤20年的OR值分别为3.421、3.959。吸烟史也为危险因素,OR值为2.118(95%CI1.075~4.174)。结论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依从性是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首发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良好的依从性是保护性因素,对首发脑梗死有明确的预防作用;依从性差以及未治疗的高血压患者比依从性好者易患脑梗死。应采取措施提高患者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了在相同的条件下,磁化杯的型式及磁化时间对磁化水红外吸收的影响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和抗凝血酶Ⅲ(AT-Ⅲ)在脑梗死(CI)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根据临床特征,对260例CI患者进行分组,其中CI急性期组80例、进展期组41例、非进展期组65例、康复期组74例;90例体检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SYSMEX CA7000血凝仪分别检测其血浆D-D、Fb和AT-Ⅲ水平。结果:CI急性期、进展期、非进展期患者D-D、Fb含量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T-Ⅲ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脑梗死组中,D-D与AT-Ⅲ呈负相关(P〈0.01),D-D与Fb呈正相关(P〈0.01),AT-Ⅲ与Fb无相关性。结论:CI患者D-D、Fb、AT-Ⅲ变化显著,D-D升高伴随AT-Ⅲ含量降低,提示D-D、Fb、AT-Ⅲ共同参与了梗死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可作为CI临床危险分级和病情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SLE患者中DcR3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cR3在SLE免疫紊乱过程中发生的变化及其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择36例SLE患者,以1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DcR3I、L-4和IFN-γ。结果:SLE组血清DcR3I、L-4和IFN-γ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SLE患者中I,FN-γ/IL-4值呈两极化分布特点,以0.76为界,分为较明显的高值组(n=19,1.93±1.14)和低值组(n=170,.53±0.09)I,FN-γ/IL-4低值组的DcR3和IL-4水平比IFN-γ/IL-4高值组和正常对照组均高;DcR3与IL-4呈正相关趋势(r=0.340,P<0.05),与IFN-γ/IL-4呈负相关趋势(r=-0.332,P<0.05)。结论:SLE患者血清DcR3水平显著升高,可能通过促Th2等作用参与SLE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