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4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绿原酸对治疗大肠杆菌内毒素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研究金银花主要成分绿原酸对正常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作用1、3、6、9h后的NO和ET-1分泌量的影响,以及对经大肠杆菌内毒素作用1h后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于3、6、9h后的NO和ET-1分泌量的影响.结果:绿原酸有效地抑制了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1和NO的比值升高.结论:绿原酸对内毒素作用下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地位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微血管内皮细胞有多种重要功能,是当今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通过对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以探索中医学中的未知也是一个重要方向。本文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通过对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特性与中医学中几个概念相关性的比较,分析了微血管内皮细胞在中医学研究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绿原酸对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NO和ET-1的影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绿原酸对治疗大肠杆菌内毒素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研究金银花主要成分绿原酸对正常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作用1、3、6、9h后的NO和ET-1分泌量的影响,以及对经大肠杆菌内毒素作用1h后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于3、6、9h后的NO和ET-1分泌量的影响。结果:绿原酸有效地抑制了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ET-1和NO的比值升高。结论:绿原酸对内毒素作用下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脊髓蛋白酪氨酸磷酸酶(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s,PTPs)在炎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左后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疼痛动物模型;24 h后,鞘内给予PTPs抑制剂正钒酸钠(sodium orthovanadate,Na3VO4),观察对缩足阈值的影响;免疫印迹法检测正钒酸钠对损伤侧脊髓背角NMDA受体NR2B亚基第1472位酪氨酸(NR2B-Y147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鞘内注射正钒酸钠50、100和200 ng,虽然不影响正常动物的痛阈,但却能够剂量依赖性地缓解CFA诱发的机械性痛觉超敏,给药后30 min,炎性疼痛小鼠的缩足阈值从(0.24±0.07)g分别升高至(0.17±0.06)g(P>0.05,n=4)、(1.07±0.51)g(P<0.05,n=4)和(1.38±0.47)g(P<0.05,n=4);同时,CFA诱发的脊髓NR2B-Y1472的磷酸化也被正钒酸钠100 ng所完全阻断。结论 PTPs抑制剂正钒酸钠,通过降低脊髓NR2B的酪氨酸磷酸化,逆转炎性疼痛动物的NMDA受体功能亢进,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脊髓γ-氨基丁酸(GABA)能去抑制对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活性的影响及其与痛行为改变的关系。方法 正常小鼠鞘内注射(ith)比扣扣灵碱(荷包牡丹碱, bicuculline)50 ng·g-1(5 μl)模拟GABA能去抑制,左后足底sc给予弗氏完全佐剂制备炎性疼痛模型,小鼠ith给予GABAA受体激动剂地西泮0.5 μg·g-1(5 μl)或ERK1/2抑制剂PD-98059 0.25 μg·g-1(5 μl)后,测定ERK1/2活性和小鼠缩足阈值。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的缩足阈值(1.24±0.07)g相比, 正常小鼠ith给予比扣扣灵碱50 ng·g-1的缩足阈值显著降低((0.42±0.17)g,P<0.05),给予PD-98059 0.25 μg·g-1后缩足阈值显著升高((1.29±0.37)g,P<0.05)。与炎性疼痛模型组的缩足阈值(0.28±0.06)g相比,炎症小鼠ith给予地西泮0.5 μg·g-1的缩足阈值显著升高((0.99±0.12)g,P<0.05),且给予PD-98059 0.25 μg·g-1后缩足阈值也显著升高((0.97±0.17)g,P<0.05)。Western免疫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比扣扣灵碱显著提高ERK2的磷酸化水平((152±24)%,P<0.05)。并且弗氏完全佐剂也可提高小鼠脊髓ERK2的磷酸化水平((163±42)%,P<0.05),ith给予地西泮0.5 μg·g-1,则显著降低CFA诱发的小鼠脊髓ERK2的磷酸化水平((91±34)%,P<0.05),同时地西泮和PD-98059有效缓解炎性疼痛症状。结论 GABA能去抑制对脊髓背角ERK2有激活作用,并与炎性疼痛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网络自律运动有序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网络的生理特性.方法:在用针灸经络定位仪严格确定定位的基础上,利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测定、记录同一经线不同部位、同一断面不同经线、经线与非经线区皮内微血管的活动.结果:①经线区皮内的微血管网络具有同步舒缩的特性,而非经区皮内微血管间的舒缩活动无同步性;②同一经线不同部位皮内微血管网络的舒缩活动具有基本一致的频率;③不同经线间皮内微血管网络的舒缩活动具有不同的频率;④左右侧同名经的皮内微血管网络的舒缩活动频率基本一致.结论:体表经络的实质是皮内呈有序态的微血管网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小檗碱对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小檗碱治疗肠道疾病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染色进行鉴定,在培养3、6、9、12h后,用比色法检测正常细胞与不同浓度小檗碱处理细胞上清液中NO含量,比较各组细胞NO的分泌水平。结果小檗碱处理组NO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以5μg/mL剂量组作用最显著。结论促进内源性NO释放,介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改善肠道局部微循环,是小檗碱一个重要的药理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外周组织损伤对脊髓背角AMPA受体突触表达的影响及其分子调节机制。方法小鼠足底皮下注射完全弗氏佐剂(CFA),建立炎性疼痛模型;24 h后分离L4~L5脊髓背角,提取"富含突触后致密质(PSD)"的亚细胞结构,免疫印迹法检测AMPA受体GluR2亚基突触表达的变化,并观察cAMP依赖性蛋白激酶(PKA)在调节GluR2突触含量中的作用。结果 CFA在引发痛觉超敏的同时,脊髓背角GluR2的突触含量明显升高。虽然PKA抑制剂H-89并不影响正常小鼠的痛阈及GluR2的突触含量,但H-89却能有效缓解炎性痛觉超敏,同时完全翻转CFA诱发的GluR2亚基在突触中的过量表达。结论外周组织损伤通过激活脊髓PKA,明显提高AMPA受体GluR2亚基在脊髓突触中的含量,可能是慢性炎性疼痛形成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尹龙  胡格  索占伟  段慧琴  张涛  穆祥 《解剖学报》2007,38(4):486-488
目的 探讨刀豆蛋白A(ConA)能否诱导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IFN-γ.方法 采用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IFN-γ的含量.结果 ConA能极显著地激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IFN-γ,5.0mg/L ConA的激活作用有时间依赖性,但10.0mg/L ConA激活作用未表明有时间依赖性;5.0mg/L ConA组和10.0mg/L ConA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ConA能激活大鼠小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分泌IFN-γ.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培养大鼠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为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提供实验材料。方法利用机械吹打法和酶消化法分别分离出肠绒毛固有层,采用植块培养法培养原代内皮细胞,依次以局部消化法和差速黏附法进行纯化,细胞鉴定采用第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荧光检测和硝酸银染色。结果成功分离培养出大鼠的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纯化后的细胞可传到18代以上。结论为肠黏膜微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培养建立了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