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N-乙酰半胱氨酸对重型肝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8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N-乙酰半胱氨酸(NAC)是一种含巯基的化合物,国外多用于药物性重型肝炎的治疗,对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早期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干扰素γ(IFN—γ)和一氧化氮(NO)的影响鲜见报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分析NAC对65例重肝患者血清IL-18、IFN—γ和NO水平表达的影响,为针对性治疗提供确切的理论依据,从而提高重肝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ilbert综合征临床、肝组织病理特点,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方法对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近8年收治的63例Gilbert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肝组织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以男性为多,年龄多为20~30岁。临床症状轻微,以黄疸、疲乏为多:可有脾肿大;均有总胆红素上升,大多在34.2~85.5μmol/L。肝组织病理学检查中49例有肝板细胞排列拥挤,53例有小叶肝细胞疏松变性,16例伴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浸润,6例有轻微脂肪变性,7例有汇管区扩大。有近30.2%的病人就诊前被误诊。结论Gilbert综合征临床表现上缺乏特异性,其肝组织病理变化轻微,临床易被误诊。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清IL - 18水平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5月住院的 36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早期患者血清IL - 18进行检测 ,比较其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及治疗前后有效组及无效组中的水平差异。结果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患者血清IL - 18水平为 2 6 9 84± 18 91pg/ml,明显高于健康献血组 84 93± 2 5 9pg/ml(P <0 0 1) ;有效组血清IL - 18水平由治疗前 188 5 7± 2 3 99pg/m1下降到治疗后的 14 3 0 2± 13 81pg/ml(p<0 0 1) ,而无效组血清IL - 18水平由治疗前 2 17 77± 2 6 5 2pg/ml上升至治疗后的 30 9 91± 2 9 36pg/ml(P <0 0 1) ;治疗前后无效组血清IL - 18水平分别为 2 17 77± 2 6 5 2pg/m1和 30 9 91±2 9 36pg/ml较有效组分别为 188 5 7± 2 3 99pg/ml和 14 3 0 2± 13 81pg/ml明显高 (P <0 0 1)。结论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早期患者血清IL - 18水平明显高于健康献血组 ;血清IL - 18水平较低者及经治疗后IL - 18水平下降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结核性脑膜炎(结脑)的临床特征及其与病毒性脑膜炎(病脑)、隐球菌性脑膜炎(隐脑)和化脓性脑膜炎(化脑)鉴别诊断要点,提高治愈率.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间在浙江省人民医院住院的结脑患者45例,病脑患者20例、隐脑患者15例和化脑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并比较其临床特征.结果 结脑患者常合并肺结核或肺外结核疾病(29例,64.4%);基础疾病以艾滋病、糖尿病和高血压多见;起病形式多样,但以亚急性和慢性起病为主(分别为26例,57.8%和11例,24.4%);结脑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45例,100%)、头痛(29例,64.4%)和恶心呕吐(27例,60.0%)为主,进而可出现颅神经和脑实质损害征象;脑脊液符合特征性的改变,并见腺苷脱氨酶含量升高达(6.67±5.32) U/L.影像学上表现以脑实质改变多见(16例,35.6%).结论 结脑的早期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影像学检查,其中脑脊液检查和及时的头颅CT或磁共振检查对诊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低水平ALT慢性HBV感染者肝组织学改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行肝组织活检且ALT低于2倍正常上限值(ULN)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共321例纳入研究,根据肝脏组织学病变程度,分为有显著组织学改变组(217例)和无显著组织学改变组(104例),分析比较两组的性别、年龄、WBC、肝功能、HBeAg、HBV DNA等临床资料水平.通过Logistic回归筛选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并绘制ROC曲线.结果 无显著组织学改变组的年龄为(35.14±9.35)岁,ALT、AST、γ-GT的中位数分别为29.00、25.00、19.00 U/L,均明显低于有显著组织学改变组(t=-3.214,P<0.01;Z=-2.269,P<0.05;Z=-4.596,P<0.01;Z=-2.810,P<0.01),而PLT为(197.09±64.44)×109/L,ALB、HBV DNA的中位数分别为45.25 g/L、5.16 lgIU/mL,高于有显著组织学改变组(t=2.777,P<0.01;Z=3.148,P<0.01;Z=2.387,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AST(OR=1.071,95%CI=1.043~1.100)、HBV DNA(OR=0.828,95%CI=0.743~0.923)两项因素可能与肝脏组织学改变有关.预测概率P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4,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3.13%和70.19%.结论 对于低水平ALT的HBV慢性感染者,AST和HBV DNA是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8+细胞)以及调节性T淋巴细胞(CD4+CD25+Treg)表达与HCV RNA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CHC 患者128例,根据HCV RNA水平高低将他们分为HCV RNA阴性组48例,低病毒组40例(HCV RNA<105 IU/mL),高病毒组40例(HCV RNA≥105 IU/mL),另外选取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4组样本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调节性T淋巴细胞,分析各组间的差异。结果 CD4+CD25+Treg表达率在HCV RNA高病毒组、低病毒组、阴性组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13.57±1.87)%、(9.38±1.74)%、(5.95±1.28)%和(5.89±1.1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35.28, P<0.01)。 CD4+CD25+Treg水平随HCV RNA的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r=0.625, P<0.05)。 CD3+、CD4+及CD4+/CD8+在4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1.51、28.52和15.51,P均<0.01),其中外周血CD4+百分率及CD4+/CD8+在高病毒组均低于其他3组,在低病毒组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和阴性组(P均<0.05)。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升高与HCV RNA含量正相关,提示它可能参与了HCV感染慢性化的进程;外周血CD4+百分率及CD4+/CD8+随着HCV RNA水平的升高而明显降低,提示病毒复制水平越高,机体免疫抑制就越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硬化伴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136例肝硬化伴SIR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病情转归分为死亡组(52例)与存活组(84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肝硬化伴SIRS死亡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死亡组的白蛋白、胆碱酯酶水平分别为(27.68±4.84)g/L和(2647.12±1 057.18)U/L,均低于存活组(t=0.007,P<0.01;t=0.017,P<0.05);死亡组血肌酐(Cr)、空腹血糖水平、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的中位数分别为175.40 μmol/L、5.43 mmol/L、8.10×109/L、24.00 mg/L和1.20 μg/L,均高于存活组(Z=0.000、0.000、0.009、0.012和0.013,P均<0.05);此外,死亡组的中性粒细性百分比、肝性脑病发生率、消化道出血发生率、Child-pugh C级比例、败血症发生率、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多部位感染发生率分别为(76.73±14.02)%、28.85%、34.62%、44.23%、34.62%、73.08%和90.38%,均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09、x2=28.950、42.810、18.260、16.680、41.177和78.440,P均<0.05).成组Logistic逐步回归筛选结果有意义的因素为:Cr>165 μmol/L (OR=6.590,95%CI:1.907~22.778)、消化道出血(OR=29.207,95%CI:4.506~189.290)、CRP>25 mg/L (OR=9.757,95%CI:1.732~54.969)、PCT>1 μg/L(OR=20.350,95%CI:2.617~158.264)和多部位感染(OR=30.760,95%CI:2.934~322.572).结论 Cr>165 μmol/L、消化道出血、CRP>25 mg/L、PCT>1 μg/L和多部位感染是肝硬化伴SIRS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表达的临床意义,为肝纤维化的无创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经肝活体组织检查证实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0例,建模组83例,验证组27例.肝纤维化按Ishak分期F≥3期为明显肝纤维化,建模组明显肝纤维化(F≥3)55例,无-轻度肝纤维化(F0~F2)28例,验证组明显肝纤维化15例,无-轻度肝纤维化12例.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高分辨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检测标本的血清蛋白质,得到每个样品的质谱图,应用FlexAnalsis3.0分析软件得到差异蛋白质图谱,并与临床病理诊断进行比较,建立遗传算法的诊断模型,并对模型的诊断效能进行验证.结果 明显肝纤维化组(F≥3)与无-轻度肝纤维化组(F0~F2)患者蛋白质图谱比较,得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的差异蛋白质15个,其中最显著的蛋白质为2081.73 m/z和1944.41 m/z,以这两个差异最显著的蛋白峰建立坐标系的样品分布,建立6个特征蛋白峰组成的遗传算法模型,采用该模型对12例无-轻度肝纤维化组患者、15例明显肝纤维化组患者进行验证,结果识别率为100%,预测能力为94.14%,准确率为100%.结论 检测血清差异蛋白质表达可早期判断患者肝纤维化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肝炎并发颅内出血较少见,易被其他表现所掩盖而出现误诊.现将2000年2月-2007年12月本院收治的15例重型肝炎并发颅内出血患者有关临床特点、误诊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在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早期中的作用以及N-乙酰半胱氨酸(NAC)治疗重肝对IL-18水平的影响,为重肝提供新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夹心酶联免疫吸咐法(ELISA)分析65例重肝患者血清IL-18、γ-干扰素(γ-IFN)、一氧化氮(NO)和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表达,以及动态变化;通过NAC治疗(29)例与综合治疗(36例)的自身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两组中疗效的对比,观察TL-18、γ-IFN、NO和SICAM-1水平表达的变化及相关性。结果重肝患者血清上述四项指标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NAC治疗组血清上述四项指标自身治疗前、后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对NAC治疗组四项指标与SB、PA相关性分析发现,治疗后四项指标与SB改变呈显著正相关,与PA改变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IL-18等细胞物质与重肝具有相关性。NAC可降低上述物质的水平,可用于治疗重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