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2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3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4 毫秒
1
1.
2.
目的:分析术后早期颅内压(ICP)参数预测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手术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根据术后6个月时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将69例HICH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为4~5分,n=37)和预后不良组(出院后6个月GOS评分为1~3分或随访期内死亡,n=32),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慢性硬膜下血肿(chronic subdural hematoma,CSDH)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71例CSDH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CSDH患者术后共有18例复发,复发率为10.5%.单因素χ<'2>检验显示CSDH术后复发与年龄、血肿密度、血肿位置、中线移位、Bender分级、脑萎缩分级、引流量和出血倾向相关(P<0.05).与性别、麻醉方式和有无外伤史无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血肿密度、中线移位、Bender分级、脑萎缩分级和出血倾向为CSDH患者术后复发危险因素(P<0.05).结论 CSDH患者的年龄、血肿密度、中线移位、Bender分级和出血倾向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应针对复发的高危因素,做好相应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应用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公利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共29例,均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分支吻合术(STA-MCA)治疗。评价疗效、术前和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以及吻合口通畅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吻合,其中20例显效,9例有效,0例无效,总显效率为68. 97%。术前患者改良Rankin评分为(2. 86±0. 57)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为(1. 24±0. 25)分,术后3个月改良Rankin评分显著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 811,P=0. 005)。术后10 d和3个月行CT灌注成像复查时的吻合口通畅率均为100. 00%(29/29)。所有患者无硬膜下血肿、术后脑缺血、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颅内外旁路移植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效果好,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无脊髓损伤的上颈椎骨折脱位的诊治经验,以提高对其的认识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公利医院骨科收治的25例轻中型颅脑损伤合并无脊髓损伤的上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男性14例,女性11例;年龄20~71岁,平均48.2岁。颅脑损伤9例行手术治疗,16例行非手术治疗;颈椎骨折10例行非手术治疗,13例单独行颈椎手术,2例一期颅颈联合手术。出院时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术后门诊随访X线片或CT片评价颈椎骨折愈合情况。结果出院时GOS V级20例,IV级4例,I级1例。随访12~48个月,平均24.5个月,复查颈椎X线片或CT示骨折愈合良好。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常规颈椎CT扫描有助于上颈椎损伤的早期诊断。上颈椎不稳定骨折在病情允许下尽早手术,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对急性脑出血炎症因子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13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剂静滴,2次/d。2组患者均治疗14 d为1疗程。对2组治疗后NIHSS评分、TNF-α、IL-6、CRP及临床总有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 2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3、6.93,P<0.05)。观察组改变更明显,明显优于对照组(t=3.89,P<0.05)。治疗后2组的TNF-αI、L-6和CRP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t=8.54、9.36、8.92,对照组t=6.33、7.32、6.70,P<0.05)。观察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38、3.84、3.42,P<0.05)。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0%和7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05,P<0.05)。结论微创血肿清除术联合依达拉奉能明显降低急性脑出血炎症反应,改善神经功能恢复,优于单独应用微创血肿清除术。  相似文献   
7.
目的阐明与患者死亡率密切相关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预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方法对185例单侧急性创伤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及其CT发现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影响死亡率的独立相关因素。研究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合并伤、瞳孔变化及对光反应、GCS评分、血肿厚度、血肿量,中线移位和脑肿胀。应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ROC曲线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并确定概率预测值P的最适诊断界点及其诊断效率。结果年龄、GCS评分和脑肿胀这三项指标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诊断模型P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908,最适诊断界点为0.520,敏感性为89.8%,特异性为83.8%,AUC和敏感性均优于各单项指标。结论单侧硬膜下血肿患者死亡为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本研究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可有效地预测亡率。  相似文献   
8.
外伤后脑梗死是外伤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常引起患者的预后不良。有时甚至很轻微的外伤也可以引起血管损伤或某些脑缺血症状,如不及时行必要的检查。就不能正确诊断和积极处理,结果导致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老年脑挫裂伤迟发性出血的CT特征及患者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子水平。方法:将90例老年脑挫裂伤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患者的复查结果,将44例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研究组,另选46例未发生迟发性出血患者纳入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CT特征,并分析其凝血功能障碍相关因子水平。结果:两组间早期CT检查征象中,研究组中存在局部脑占位效应、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界面征、局部脑灰白质分界不清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间在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国际标准化比率(IN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但研究组血小板计数(PL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以老年脑挫裂伤患者是否发生迟发性出血为因变量(发生=1,未发生=0),对上述结果中存在差异的指标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知PLT、APTT、D-二聚体水平是老年脑挫裂伤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的影响因素。结论:老年脑挫裂伤迟发性出血患者硬膜外或硬膜下出血、局部脑占位效应、蛛网膜下腔出血、界面征、局部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