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5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对肝泡型肝包虫病肝切除病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青海省人民医院行肝切除手术治疗的62例肝泡型包虫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按肝切除手术方法分为解剖性肝切除组(35例)和非解剖性肝切除组(27例),分别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基本资料、术中情况及术后临床指标。结果 两组病人在年龄、性别、包虫数量、包虫大小及术前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肝功能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剖性肝切除技术同样适用于肝泡型包虫病病人的外科治疗,而且具有肝功能损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及术后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相似文献   
3.
摘要探讨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临床可行性。对1000例病人进行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成功947例,成功率94.7%。对具体的病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三孔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特点是病程长,病情重,缠绵难愈,四肢关节呈送行性损害。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方法。笔者于1995年5月~1997年3月应用白云山正清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正清风痛宁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引例,疗效显著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51例均为按美国风湿学会1987年修订诊断标准(ARA)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30例。年龄最大者74岁,年龄最小者15岁,平均年龄39.3岁。病程最长者32年,病程最短者5个月。1.2治疗方法:治疗前后作类风湿因子滴定度、…  相似文献   
5.
多房棘球蚴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根治性手术切除是目前治疗肝多房棘球蚴病的首选方法,难以根治性切除的晚期肝多房棘球蚴病可行包括姑息性手术联合药物治疗、肝脏移植、单纯药物治疗、射频微波消融术等治疗手段。本文就肝多房棘球蚴病综合治疗现状和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诊断及手术治疗,为该类患者临床诊治提供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2018年青海省人民医院诊断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确诊3例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其中1例经术前CT检查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并在术中得到证实;另2例经术前彩超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细粒棘球蚴病,但根据术中病灶形态和术后病理学确诊为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2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治疗,1例探查后仅行肝细粒棘球蚴内囊摘除、外囊次全切除术。结论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术前易漏诊、误诊,影像学检查联合术后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才能最终确诊。肝细粒和多房棘球蚴混合感染患者手术相对复杂、困难,针对不同感染类型患者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田青山  王皓  郭亚民  吴新民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4):3716-3717,3719
目的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其发生就成了外科临床工作的首要任务。方法在缝合皮下脂肪层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切口。脂肪液化的治疗的原则是对于渗出液较少时不主张暴露全部切口,采用间断地位拆线1~2根,局部敞开外加10%高渗盐水引流效果较好,渗出液较多或者渗出范围较广时必须敞开切口,通畅引流,预防应用抗生素,高渗盐水纱条或者庆大霉素纱条全切口引流,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行二期缝合。结果皮下脂肪≤2 cm的干预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皮下脂肪≤2 cm的对照组的脂肪液化率与皮下脂肪≥4 cm的对照组的脂肪液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下脂肪≥4 cm的干预组切口脂肪液化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术前使血糖控制在10 mmol/L,纠正贫血与低蛋白血症;术中正确使用高频电刀,用低强度电流切割皮下组织,在切割脂肪组织时力求准确、迅速,避免反复切割及长时间接触脂肪组织;在缝合皮下脂肪层前用大量生理盐水冲切口。  相似文献   
8.
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排空延迟(FDGE),又称为残胃无力症(gastri atony)、胃轻瘫(gas-troparesis)、胃排空障碍(DGE)。是指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继发的非机械性梗阻因素引起的胃排空延迟,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的常见早期并发症,也是一种可复性胃功能失调综合症。现将本院5年来诊治的11例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田青山 《中国骨伤》1993,6(6):22-23
我院用抱膝圈配合直板固定和中药治疗髌骨骨折,有创伤小、修复快,膝关节功能恢复好,无后遗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十味接骨药对家兔骨折骨细胞生长修复过程中骨痂中TGF-β1,羟脯氨酸、钙、磷 血清中碱性磷酸酶、钙、磷的变化和作用机理。方法实验用健康日本大白兔81只5~6月龄造成双侧前肢0.7cm横断性骨缺损,保留尺骨完整,并分成三组,对照组和实验组,空白组不用药,实验组给十味接骨药,对照组给骨折挫伤散。2周、5周、8周分别取材,观察十味接骨药对骨折修复的影响。结果实验组骨痂中TGF-β1、HRP先升高后递减 血中骨痂中Ca、P峰值提前出现,血中ALP随骨生长逐渐升高。与对照组相比较统计学*P〈0.01,**P〈0.001。结论十味接骨药对骨折的愈合修复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