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8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19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内动脉输注脐血单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HCMNC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含量的影响。方法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体外分离HCMNCs,术后24h颈内动脉输注数量为3×106/0.5ml的BrdU标记细胞;利用穿梭箱系统和ELISA法检测注射HCMNCs后2、4、8周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脑组织BDNF含量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主动回避反应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较模型组显著提高(P<0.01)。术后2周模型组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4周时达到高峰(P<0.01),8周时则明显下降,与2周时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后治疗组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4周时最高(P<0.01),8周时略有下降,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与4周时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可显著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VD大鼠脑组织BDNF含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向静  王昌铭  王景周 《重庆医学》2007,36(13):1246-1248,1250
目的 探讨人脐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培养和诱导后神经干细胞(NSCs)标志物mRNA的表达.方法 使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脐血单个核细胞,用体外贴壁生长的方法获得脐血间质干细胞(MSCs),观察培养过程中脐血MSCs形态的变化,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抗原的表达,使用NGF和RA联合诱导后,用RT-PCR方法鉴定诱导前后NSCs标志物巢蛋白(nestin)及Musashi-1蛋白mRNA的表达.结果 脐血单个核细胞贴壁生长后大部分细胞呈梭形,诱导后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该细胞不表达CD34、CD11a、CD11b和强表达CD29,符合MSCs特征.诱导后,NSCs表面标志Nestin及Musashi-1表达明显增强,48h达高峰,然后逐渐减弱.结论 脐血中存在间质干细胞,分离后可以体外扩增,诱导后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表达NSCs表面标志.脐血能够成为NSCs的新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脐血单个核细胞(human cord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HCMNCs)颈内动脉输注能否透过血管性痴呆大鼠血脑屏障,以及在脑易损伤部位定居并存活情况.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术后6 h、24 h、3 d、7 d、2周5个治疗组,(n=6).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大鼠模型.治疗组颈内动脉输注BrdU标记的HCMNCs(3×106/0.5 ml).采用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移植后4周 HCMNCs在脑内分布、存活情况.结果 HCMNCs广泛分布于脑组织,主要集中在海马和大脑皮质区,特别是血管周围;术后6 h组大鼠脑内HCMNCs为(3 598±311),24 h和3 d组最多(4 311±310),(4 426±399),7 d组(3 726±356)、2 周组(2 525±298)则呈进行性减少(P《0.05,P《0.01).注射后2、4周大鼠AAR比率,6 h组均高于模型组(P《0.01),24 h、3 d组较6 h组显著增高(P《0.05),7 d组开始下降,显著低于3 d组(P《0.05);2周组更进一步下降,但仍比模型组显著增高(P《0.05,P《0.01).结论颈内动脉输注HCMNCs可透过VD大鼠血脑屏障向脑易损伤部位迁移聚集并存活,显著改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但其透过血脑屏障具有特定的适宜时间窗.  相似文献   
5.
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治疗帕金森病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引言帕金森病治疗时间长,药物副作用大,还有不少患者药物疗效欠佳。目前开展的手术治疗等方法价格昂贵,部分患者难以承受,且复发率高。故近年来医务医务工作者致力研究帕金森病患者的综合治疗方法。本院自1993年以来采用低能量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辅助治疗帕金森病探讨其疗法。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全部病历纳入标准符合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提出的“帕金森病及帕金森氏综合症的诊断标准”,治疗组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44~65岁,平均60岁。病史2~36个月,其中震颤为主要表现的14例,以肌强…  相似文献   
6.
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2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32例,予常规治疗即丹参20ml静滴,1次/d,疗程2周.治疗组1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20mg/次,1次/d,疗程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1.30%,对照组有效率71.2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能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步长脑心通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血浆、不同脑区精胺酸加压素(AVP)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治疗VD的作用机理.方法 改良Pulsinellis四血管阻断法建立VD模型,采用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放免法测定血浆及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海马AVP的含量.结果 中、西药组大鼠AAR比率[(63.5±5.0),(69.5±5.1),(70.0±5.6);(64.5±5.0),(68.2±5.7),(71.7±5.4)]显著高于模型组[(51.5±4.0),(42.5±4.6),(42.5±4.6)](P<0.01),2治疗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大脑皮质、下丘脑和海马,中、西药组AVP含量[(5.01±0.25)pg/mg,(12.02±1.71)pg/mg,(5.57±0.22)pg/mg;(4.42±0.34)pg/mg,(9.86±1.76)pg/mg,(5.64±0.16)pg/mg]较模型组显著增多(P<0.01);在大脑皮质、下丘脑,中药组AVP含量[(5.01±0.25)pg/mg,(12.02±1.71)pg/mg]显著高于西药组(P<0.05),在海马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中AVP含量变化,各组间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相关分析:中、西药组和模型组大鼠海马AVP含量与AAR比率呈显著正相关(r=0.937,r=0.897,r=0.892;P<0.05).结论 步长脑心通可有效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之一可能与调节脑组织,尤其海马内神经递质AVP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8.
SinceJanuary2001,wehavetreated36cerebralinfarctionpatientswithcerebralcirculationfunctiontreatmentdevicemadebyshanghairenhemedicalequipmentcompany(CVFT-010Mtype)andgaingoodeffects,reportasfollow.1Subjectandmethod1.1SubjectAllthese71patientswerein-patientsofourde-partment,whofitthecriterionpassedbythe4th.Nationalcerebralvasculardiseaseacademicconference犤1犦.Thesepatientswerediag-nosedbycerebralCTorMRIscan.Inthese71patients,36casestreatedbycerebralcircul…  相似文献   
9.
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脑梗塞,特别是大脑主干动脉的重症梗塞,来势凶猛,治疗也较困难,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自1999-01以来,我们应用纳络酮治疗重症脑梗塞40例。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入选80例全部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犤1犦,并经头颅CT或MRI扫描证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23例,女17例;年龄51~83岁,平均51.3岁;发病<24h22例,24~72h10例,>72h8例;左侧大脑半球梗塞21例,右侧大脑半球梗塞19例;失语11例,有意识障碍13例。对照组40例中,男25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季节性偏头痛与Ⅰ型超敏反应的关系,并寻找相关致敏原。方法用北京协和医院提供的15种吸入性过敏原和美国DPC液相酶联免疫试验对已确诊的100例季节性、80例非季节性偏头痛患者进行过敏原皮试及IgE检测,并对比分析两组结果。结果季节性偏头痛组主要致敏原为夏秋花粉、早春花粉、豚草花粉、蒿属花粉,过敏原皮试阳性率94%,与非季节性偏头痛组(1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总IgE比较,前者高于后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季节性偏头痛的发病机制为IgE介导的Ⅰ型超敏反应,临床上对患者行过敏原皮试及IgE检测可作为本病诊断的重要指标,并为脱敏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