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2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0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寻找一种安全、有效、可靠、病人能够接受的治疗方法,以降低海洛因依赖病人的复吸率。方法:使用全麻下快速药物拮抗脱毒加纳曲酮栓植入方法,治疗海洛因依赖69例,并通过随访的方式跟踪治疗效果。结果:植入长效纳曲酮缓释栓6个月后,患者对海洛因渴求程度分值从植入前2.21±s0.58降至0.21±s0.14,再尝试海洛因率从81.25%降至5.00%。肝功能与植入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全麻快速脱毒加长效纳曲酮缓释栓植入的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可靠,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全麻快速脱毒109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海洛因依赖复吸率高达90-99%,接受纳曲酮治疗后,半年操守率可达12%,如何尽快使用钠曲酮,较长时间防止复吸,我们应用全麻快速脱毒(UROD)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将肌钙蛋白(cTnT)快速检测与血清CK-M B检测比较,分析其在不稳定型心绞痛(U AP)患者近期预后评价中的地位及其应用价值。选择U AP患者48例。男29例,女19例。年龄44~78岁,平均(60±16.5)岁。均因入院前1周内发生持续10m in以上的心绞痛而就诊,发作时心电图有ST段动态演变  相似文献   
4.
B超在肋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B超检查在肋骨骨折法医学鉴定中的应用.方法 对17例外伤后经X线检查确诊有肋骨骨折的受检者进行B超检查;对9例外伤后有肋骨骨折临床表现的受检者进行B超及X线对比检查.结果 17例X线检查阳性者,B超检查符合率为100%;9例B超检查阳性者,X线检查阳性率仅为22.2%.结论 B超检查在诊断肋骨骨折中优于X线检查,在法医学鉴定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胰岛素抵抗(IR)被认为是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研究显示IR也是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IR是指机体靶器官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及细胞膜结构、功能异常的现象。本研究对2002年以来我院住院的44例脑梗死病人的胰岛素抵抗与血脂代谢异常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1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0年,加重伴咯血1年;近1周加重来诊.患者自幼较常人孩子在冬春季易受凉后鼻塞、咳嗽、咳脓痰、头闷痛.于近1年内症状加重,反复3次在感冒后出现发热、胸痛,痰中带血诊断为左下肺炎.于1周前,第4次感冒后咳嗽、咯血(约20ml/d),伴胸痛.该患者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史无特殊.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患者出现周围神经功能障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的病变,患病率由于诊断标准不同而差异较大(28%~90%),在吸烟、年龄≥40岁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经病变的发病率更高[1]。可累及全身运动、感觉及自主神经,采用以弥可保为主的传统药物治疗虽然有一定疗效,但治疗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本研究采用神经妥乐平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比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收治的3例急性孕妇百草枯中毒病例进行分析。提示参照"齐鲁方案",经过早期积极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QT间期离散度在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中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对364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测量治疗前后QTcd及动态心电图,并与120例健康人进行对照。结果 定性心律失常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QTcd有显著性差异(F<0.01)。治疗好转组QTcd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无效组QTcd无明显变化,致心律失常组QTcd反而升高。QTcd在服药后 3~4天开始变化,5~7天时变化幅度最大,12~14天变化幅度变小。不同药物致心律失常发生率不同,乙吗噻嗪致心律失常最高(11.2%),胺碘酮(6.2%),普罗帕酮(10.5%),三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乙吗噻嗪、胺碘酮、普罗帕酮用药两周后QTcd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QTcd值的变化可能是预测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的灵敏而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彦昌  葛太国 《人民军医》1998,41(8):260-262
我们选择了冠心病(CHD)81例,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PGE1)治疗组及丹参治疗组,探讨PGE1对CHD患者心功能、心肌缺血的影响。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81例均为我院1995年10月~1997年7月的住院病人,符合1979年WHO对CHD分型的诊断标准。PGE1组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42~78岁,平均63.2±9.53岁。心绞痛23例,急性心肌梗死3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例,心律失常11例;心力衰竭16例(Killip分级:级10例,级6例)。丹参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46~77岁,平均63.8±9.63岁。心绞痛22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4例,心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