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外科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
目的分析符合杭州标准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接受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对术后肿瘤复发和受者生存情况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92例符合杭州标准并行肝移植治疗的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所有受者均经术后病理检查证实为肝细胞癌。根据受者肝移植术前是否接受TACE治疗将其分为TACE治疗组(n=58)和直接移植组(n=34)。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不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12月31日,92例受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77±48)个月,随访期间共32例受者肿瘤复发。92例受者中9例术前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术前影像学检查均未发现有门静脉侵犯,术后病理提示存在微静脉癌栓,均属于PVTT Ⅰ0型,9例受者中6例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平均无瘤生存时间为(51±48)个月,7例死亡,平均生存时间为(62±43)个月。TACE治疗组受者术后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6.6%、84.5%和82.8%,直接移植组分别为91.2%、67.6%和61.8%,两组受者术后1、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205和3.571,P均>0.05);两组受者术后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39,P<0.05)。TACE治疗组受者术后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7.9%、77.6%和75.9%,直接移植组分别为76.5%、58.8%和52.9%,两组受者术后1、3年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63和3.639,P均>0.05);两组受者术后5年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24,P<0.05)。两组受者术后生存率及术后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13和5.406,P<0.05)。 结论对于符合杭州标准的肝癌肝移植受者,术前接受TACE治疗可能改善移植术后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2例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例患者为59岁中年女性, 1例患者为47岁中年男性;术前均考虑肝细胞癌, 接受肝脏肿瘤切除手术。2例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确诊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患者于术后60个月及95个月肿瘤复发, 行伽马刀放射治疗;1例患者于术后113个月肿瘤复发, 行腹式左半肝切除+右肝射频消融术+肝门部淋巴结清扫术;2例患者随访至今仍存活。本研究显示原发性肝脏神经内分泌肿瘤一般无临床表现或出现腹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诊断依靠病理学检查, 手术治疗为首选治疗方法, 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新疆阿魏Ferula sinkiangensis K.M.Shen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以发现新的抗炎活性先导化合物。方法 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液相等色谱方法对新疆阿魏地上部位的二氯甲烷部位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紫外光谱、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圆二色散谱和Mosher反应等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并对其体外抗炎活性进行筛选。结果 从新疆阿魏地上部位95%乙醇提取物的二氯甲烷部位分离得到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 (4′R,5′S,6′R,9′R)-新疆阿魏醇A(1)和 (4′S,5′R,6′R,9′R)-新疆阿魏醇A(2),其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产生一氧化氮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 化合物12为从新疆阿魏地上部位中分离得到的1对新的非对映异构体且具有一定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4.
<正>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在世界范围内,肝癌是与癌症相关死亡的第3位原因,并呈逐年增长的趋势[1]。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可以根治肝细胞癌,特别是对那些不适合手术切除又符合Milan标准(孤立性肿瘤≤5 cm,最多3个结节≤3 cm)的患者最为有利。肝移植可以起到治疗肿瘤和潜在肝脏疾病(发展新肿瘤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比较款冬花碱制前后毒性成分克氏千里光碱(SK)含量的变化,确定炮制减毒工艺条件,并根据测定结果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优化UPLC-MS/MS分析方法,并建立款冬花炮制减毒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结合正交实验设计,以SK含量为评价指标,分别对碱水用量、加热温度及加热时间进行考察,筛选出最佳炮制工艺,并与传统蜜炙法对比。结果:SK浓度在1.00~503.04 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3.8%,RSD为3.0%;碱处理工艺为:水浴加热80℃,反应时长120 min、加5%碳酸钠溶液体积比(反应液与碱液)为2∶1时,16批款冬花SK水解率均达到90%以上,4批蜜款冬花SK含量下降率为40%左右。结论:与生品相比,该方法处理后的16批款冬花SK含量呈显著降低趋势,且炮制前的16批款冬花药材均为风险等级,通过此炮制方法,5批转为无风险等级,11批转为低风险等级。虽然蜜炙法也能降低SK的含量,但与该碱制法相比,4批蜜款冬花仍属于风险等级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