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4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患者 ,女 ,3 0岁。因反复双下肢骨痛伴双踝部凹陷性水肿3年 ,于 2 0 0 0年 4月 2 0日入院。 3年前 ,反复出现双下肢、足跟部疼痛 ,尤以站立、行走时明显 ,间歇性加重 ,加重时须持杖行走 ,伴踝部轻度凹陷性水肿和腰痛不适 ,休息后自行缓解。在西安某大医院就诊 ,诊断不明。 3年中反复作了以下检查 :血、尿常规 (-) ,血抗“O”、类风湿因子 (-) ,ESR 2mm h ,未找见狼疮细胞 ,自身抗体检查 ,SSA(-) ,SSB(-) ,ANA(-) ,Rib(-) ,ss DNA(-) ,ds DNA(-) ,Scl 70 (-) ,血电解质K+ 4 2mmol L ,Na+ 14 2mmo…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水平,观察血清25(OH)D3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体重指数的关系。方法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成都地区291名绝经后女性,平均年龄(63.9±9.7)岁,按每10岁为1个年龄组分组。记录身高、体重、绝经年龄等基本信息,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仪(DXA)测量腰椎2-4椎体(L2-4)、左髋关节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BMD),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25(OH)D3水平。分析绝经后女性骨量及血清25(OH)D3分布情况。结果超过半数的受试者(52.2%)患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80岁老年女性发病率达76.47%。血清25(OH)D3水平平均为18.37 ng/mL,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为68.38%。血清25(OH)D3水平与骨密度、年龄、绝经年龄无关,与BMI呈负相关(P=0.000)。结论成都地区部分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绝经后妇女应及时补充维生素D。  相似文献   
3.
绝经前后女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绝经前后女性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LunaProdigy双能X线BMD检测仪对健康体检的绝经前女性22例、绝经后女性62例进行腰椎正位,左髋和全身BMD检测和身体成分检测。结果①绝经前组股骨各部位、腰椎(L1—L4)和全身BMD,以及全身和躯干肌肉显著高于绝经后组(P〈0.05,或P〈0.01);②绝经前组全身、躯干和左大腿肌肉均与全身BMD呈显著正相关,身棒成分与腰椎和股骨BMD无显著相关性(P〉0.05);③绝经后组全身和躯干的脂肪、肌肉分别与L3、L4、股骨大粗隆、股骨干和全身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全身脂肪、肌肉,躯干脂肪分别与L1、L2和股骨颈BMD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躯干肌肉与股骨大粗隆骨密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左大腿成份与上述部位骨密度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绝经前女性全身BMD与肌肉成分密切相关。绝经后女性全身和躯干脂肪、肌肉与腰椎、股骨和全身BMD密切相关,但脂肪成分似乎更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彩色超声检查,将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126例未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清蛋白(UMA)等因素,并对因素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FBG、2 hPBG、TG、HDL-C、HbA1c、LDL-C、FINS、U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FBG、LDL-C、HbA1c、UMA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应同时进行多因素全面控制,尤其应注意血糖、血压、脂代谢和UMA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胰岛淀粉样蛋白(LA)是2型糖尿病(DM)人的胰岛特征性病理改变,其主要成分为胰岛淀粉样蛋白肽(LAPP),LA的形成可能与胰岛B细胞蛋白内切酶活性降低有关。临床研究提示IA沉积和胰岛素分泌下降相关,在DM动物的发生过程中IA出现先于血糖升高。实验研究发现IA原纤维对胰岛细胞有毒性作用。此外,LA沉积还可减少胰岛血供和直接侵害胰岛细胞,损伤胰岛功能。因此,LA在2型DM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体激活受体-γ基因外显子2(PPAR-γ2)的Pro12Ala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基因多态性分析方法(PCR-RFLP法),对56例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组)和120例无动脉粥样硬化(非动脉粥样硬化组)的2型糖尿病患者PPAR-γ2基因的Pro12Ala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动脉粥样硬化组AA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7.14%vs.0.83%,P〈0.05),Ala等位基因频率也显著高于非动脉粥样硬化组(40.18%vs.27.92%,P〈0.05)。结论 PPAR-γ2的Pro12Ala变异与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患者身体成分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BMD)检测仪对125例Ⅱ型DM患者进行腰椎(L1~L4)正位、左髋和全身BMD检测及身体成分检测,按体重指数(BMI)将DM患者分为非肥胖(BMI〈25 kg/m2)组(DMNO组)和肥胖(BMI≥25 kg/m2)组(DMO组),分析各组身体成分与BMD的相关性。结果①DMO组所测部位BMD和身体成分质量及脂肪量百分比均显著高于DMNO组,但其所测部位肌肉量百分比显著低于DMNO组。②在DMNO组,左大腿肌肉质量分别与左髋各部(Wards三角除外)BMD,L1、L2、L3BMD等呈显著正相关。全身肌肉质量分别与股骨颈、股骨干、股骨全部、L2 BMD等呈显著正相关。躯干肌肉质量分别与大粗隆和L2 BMD等呈显著正相关。仅全身和躯干脂肪质量均分别与L1 BMD呈显著正相关。③在DMO组,左大腿肌肉质量分别与股骨颈、股骨干和股骨全部BMD等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腰椎BMD无显著正相关。全身脂肪质量分别与L3BMD和L4BMD呈显著正相关,躯干脂肪质量仅与L4BMD呈显著正相关。余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男性2型DM患者,无论肥胖与否,肌肉质量主要与髋部BMD有明显相关性,脂肪质量只与腰椎BMD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8.
10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骨代谢异常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进一步探讨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本文对108例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亢)患者进行超声图像骨密度和骨质量测定。结果甲亢患者骨量丢失者78例(占72.2%),其中骨质疏松者16例(占14.81%)。骨量减低和骨质疏松组超声波传导速度(SOS)、振幅衰减(BUA)、骨硬度指数(STI)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01),而骨质疏松组又显著低于骨量减低组(P<0.01)。其发生与年龄无关,而与病程及甲状腺机能状态显著相关。骨量减低组和骨质疏松组碱性磷酸酶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01)。三组血钙均在正常范围,其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甲状腺激素可直接参与加速骨转换过程,并以增加骨吸收过程为显著,由此导致骨量丢失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及其相关分析;方法 采用心率功率谱分析测定701例糖尿病患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并检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GHbA1c)和尿白蛋白排泄率(AER)等。结果 糖尿病患心脏交感神经活性(SA),副交感神经活性(P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糖尿病患中AER增高组SA,PA明显低于AER正常组;糖尿病患SA,PA均与年龄、空腹血糖、GHbA1和AER呈显负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SA,PA减退,且与年龄增高,代谢控制不良和AER增高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胰岛淀粉样蛋白 (IA)是 2型糖尿病 (DM)人的胰岛特征性病理改变 ,其主要成分为胰岛淀粉样蛋白多肽 (IAPP) ,IA的形成可能与胰岛B细胞蛋白内切酶活性降低有关。临床研究提示IA沉积和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相关 ,在DM动物的发生过程中IA出现先于血糖升高。实验研究发现IA原纤维对胰岛细胞有毒性作用。此外 ,IA沉积还可减少胰岛血供和直接侵害胰岛细胞 ,损伤胰岛功能。因此 ,IA在 2型DM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待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