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4篇
药学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扫描电镜显示细粒和多房棘球绦虫的体表外观有许多沟纹皱褶,孕节的皱褶如多层次的环纹,其后端有一深的凹陷。二种成虫体表布满微毛,头节吻突区的微毛呈细长状,其它体节的微毛呈园锥形。二种原头节皮层的微毛与成虫相似,但原头节后端的微毛呈结节状,表明发育未完善。透射电镜显示二种成虫皮层结构由顶端胞质区、表肌区和实质区等三部分组成。皮层顶端胞质区连成一片,没有核和细胞界限,故此说明皮层是一合胞体(syncytium)。微毛是皮层顶端胞质向外呈棘状突起的部分,它由皮层外缘的外质膜包住,故微毛属于细胞内的成份,具有细胞活性。微毛由顶端的锥帽和后端的基部组成,二者之间有基板相隔。顶端的锥帽含整齐的微管。基部富含微丝。肌肉分层不明显,肌细胞不具横纹,肌原纤维具有横纹。实质区主要由疏松的纤维组成网络状,内含许多的核周体,皮层细胞核见于核周体内。此外尚有焰细胞、成石灰小体和线粒体等结构。  相似文献   
2.
低浓度的甲硝磺酰咪唑—每毫升1.2—1.8微克加在1—6小时内分离阴道毛滴虫株的培养物中1—3小时后,在电镜下首先见到的超微结构变化为氢小体基质及糖原脱颗粒的改变。6小时后,内质网和高尔基器有退行性变,核和鞭毛的形态保留不变。导言:一种低毒性、高疗效杀滴虫的药物——灭滴灵的合成,实质上推动了治疗阴道毛滴虫的进度,而且,非常有效的硝基咪唑衍生物、nimorazole、甲硝磺酰咪唑和Ornidazole的发现重新引起使用这些硝基咪唑类化合物治疗阴道毛滴虫的兴趣。最近几年间的所研究都集中于灭滴灵对阴道滴虫在生化作用机制和该药在体外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用小白鼠传代取得的多房棘球蚴,人工感染家狗和家猫后,在其体内均可得到成熟的成虫。两者成虫的虫卵和孕节用以再感染小白鼠,同样都可发育为正常的多房棘球蚴。狗的粪检最早发现虫卵是在感染后的第39天,从60天后持续至90天为排卵的高峰期。感染39天的狗的剖检证明成虫主要寄生的部位是在小肠,其中回肠成虫数量最多,计1257条,其次为空肠计975条,十二指肠虫数最少,为895条。感染15天猫的剖检所见成虫寄生部位和狗基本相似,回肠虫数最高,计717条,空肠次之为611条,十二指肠计有503条。比较狗、猫所得的成虫数、孕节的含卵数、排卵的持续天数、成虫的发育状况以及成虫存活天数等分析,明显看出家狗比家猫为本虫更适宜的终宿主。 组织化学观察证明成虫和多房棘球蚴的原头节的髓质区是糖原主要的贮存所。顶突、吸盘、睾丸、卵黄腺、子宫壁、虫卵的胚胎以及育囊和不育囊的角质层、生发层等均有糖原分布,但卵巢、顶突钩和卵壳等则不含糖原。此外,顶突、吸盘、肌肉、排泄管、石灰质颗粒以及卵的胚胎等含有丰富的粘多糖和粘蛋白,PAS均呈强阳性反应,但睾丸内含量较少,卵壳呈阴性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回顾棘球绦虫及其棘球蚴病的当代研究成果,着重论述我国对本虫病原学和流行学的研究贡献。方法 评阅有关本虫病的研究资料,分析、讨论、总结病原虫种、终期和中间宿主动物,病原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及其流行、传播规律。结论 当代全球有7种棘球绦虫,我国有5种,其中石渠棘球绦虫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新虫种。全球有20多种食肉兽类作为终期宿主,我国已知自然感染有5种,其中藏狐为宿主新记录。细粒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除大型家畜(牛、马、羊、猪)外,尚有多种鹿类有蹄动物和人体等。多房性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有9科26属46种啮齿类动物,我国已报道有6科10属14种啮齿动物为自然宿主,人体也会感染。此外绵羊、牦牛、猪等家畜虽报道有自然感染多房蚴,但病理学显示病肝组织纤维化,泡囊均无原头节,与人体感染的肝病变相似,拟是不正常的中间宿主或是多囊性的细粒棘球蚴感染。  相似文献   
5.
近十余年国内外曾合成并介绍了几种新的抗钩虫药物,认为每种药物的疗效都有所提高,毒性也较低,原有一些驱钩药已逐渐不再使用。我组近几年来,对双萘羟酸噻嘧啶、左旋咪唑、四咪唑及灭虫宁四种药物试以不同的剂量和用法进行观察和评价,现报告如下。药物与检查方法一、药物 1.噻嘧啶为一种黄色无味不溶于水的结晶,国外商品名为“Antiminth”。我国商品称为“抗虫灵”,为浙江杭州第一制药厂1974年产品,批号741047,每片含基质100毫克。 2.左旋咪唑为一种白色性质稳定易溶于水的结晶,但在碱水中易分解变质,国外商品名为“Ke—trox”,我国商品称为“驱钩蛔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胸腺素α原(Prothymosinα,ProTα)作为约氏疟原虫疫苗免疫佐剂的作用。方法:提取P.yoelii-17XNL全蛋白作为抗原,用胸腺素α原作为免疫佐剂,免疫小鼠。具体方案为:昆明小鼠分为4组,每组6只,A组免疫P.yoelii-17XNL全蛋白+ProTα;B组免疫P.yoelii-17XNL全蛋白;C组只注射ProTα;D组为空白对照,以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代替。免疫结束后感染致死的P.yoelii-17XL,1×107个虫/只小鼠。结果:感染后的前10天A组小鼠疟原虫血症平均值要低于其他三组,且最终有3只小鼠存活下来,存活率50%,C组有一只小鼠存活,B、D组小鼠全部死亡。结论:用P.yoelii-17XNL全蛋白做抗原,用ProTα作为佐剂,比单独用P.yoelii-17XNL全蛋白对小鼠有更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提示了ProTα可以成为一种有潜力的蛋白疫苗。  相似文献   
7.
8.
刚地弓形虫表面抗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是一种细胞内寄生原虫,可感染任何有核细胞,无论人或动物,感染率都很高。和其它细胞一样,弓形虫的表膜具有重要的作用,既是虫体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界面,也是宿主免疫系统识别并杀伤虫体的主要部位。Handman,Goding和Remington(1980)首先对弓形虫表面抗原进行了分析,其后Johnson(1983)、Dubremetz(1985)、Rodriguez(1985)、Kasper(1982,1984,1987)亦对一些表面抗原进行了研究,虽然已发现的抗原种类很多,但由于技术方法差异,命名很混乱。G.Couver(1980)利用单克隆抗体技术对表面抗原进行了确认。随着分…  相似文献   
9.
最近十五年来在钩虫病的病原、实验感染、免疫、病理、征候、治疗与防制等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收集国内外对此方面研究的主要文献资料138篇综合报导如下,供为本病的科研、医疗和教学工作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多房棘球蚴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发育与组织病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1985年在新疆、宁夏等地共记录人体多房棘球蚴病142例,其中男72,女70。最大年龄69岁,最小12岁,而30~40岁组65例(47%)。人体9例病理标本主要呈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病肝,质地坚硬。切片显示病肝纤维化,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病变,近中央处有坏死空洞。多房蚴由许多细小泡囊组成。角质膜较厚,生发层脱落不见,缺原头节,全系不育囊。囊腔有豆渣样碎屑,无囊液。 宁夏固源流行区自然动物宿主调查发现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本虫宿主新记录,自然感染率0.3%。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alaschanicus)自然感染率为1.3%。二种鼠类的多房蚴发育状况良好,质软有丰富的次生泡囊和原头节。中华鼢鼠有60~80%的育囊,达乌尔黄鼠有40~60%的育囊。二者切片所见泡囊角质层薄,有断裂;生发层较厚,发育有原头节并有群多的石灰质颗粒。组织病变有炎症白细胞浸润,并有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肉芽肿病变,肝组织绝大部分被次生囊所取代。观察证明两种鼠类是我国多房棘球蚴的适宜动物宿主。 小白鼠人工感染实验阐明虫卵至多房棘球蚴的全程发育。感染孕节48小时后肝组织内有六钩蚴病灶。3天后虫体呈囊块,与肝组织有界限可辨。10~12天后虫体形成泡囊,有生发层细胞分化。30天后泡囊增大达1.3×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