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大黄及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后肠功能改变情况。方法随机选择我科治疗的40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住院时间自2016年1月~2017年5月,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实验组各20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原则性治疗,包括禁食、抑酸、抑酶、补液及预防性抗炎等,但实验组加用大黄及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辅助通便治疗,并记录肠道功能变化情况及辅助治疗前后相关炎性因子水平的改变。结果 2组相比,实验组患者不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较短,疗效更好,且治疗前后相关炎性指标改善显著。结论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大黄及新斯的明足三里穴位注射辅助治疗后肠道功能改善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治愈率及减轻体内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腺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收治的16例胰腺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行保守治疗,4例行胰周清创外引流术,2例行胰头颈部破裂缝合修补和胰周多管引流术,5例行远端胰腺切除和脾切除术,2例行近端胰腺裂口缝合,远端胰腺空肠Roux-en-Y吻合,1例行急诊Whipple术。12例治愈,其中2例术后引流液的淀粉酶升高,考虑胰漏,经引流等保守治疗痊愈,胰腺假性囊肿形成1例,术后2月行内引流术治愈,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胰腺损伤早期诊断困难,应结合临床及动态复查B超、CT检查,积极采取早期手术治疗,根据胰腺损伤类型选择适当术式,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使用早期区域动脉灌注肝素的治疗效果,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依据。方法 收集我院急诊外科2015年7月~2017年6月收治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51例,随机分组为普通治疗组(23例)及CRAI组(28例),普通治疗组按胰腺炎常规治疗方法治疗,CRAI组通过股动脉置管,持续泵入低分子肝素,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血液学指标等情况。结果 CRAI组的胰腺坏死率、胰周感染率、死亡率分别为10.71%、21.43%、7.14%,均低于普通治疗组的43.48%、56.52%、39.1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AI组患者的住院时间、ICU住院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分别为(15.22±3.71)d、(6.94±1.23)d、(4.57±1.02)d,均低于普通治疗组的(40.34±4.47)d、(20.44±2.15)d、(17.84±3.33)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AI组患者血清甘油三酯水平较普通治疗组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AI治疗高脂血症性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效果更好,可降低患者胰腺坏死率、胰周感染率及死亡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且不影响患者的凝血功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究老年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 ABP)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20年4月—2022年4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就诊的112例老年ABP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ERCP手术治疗,根据患者临床结局划分为死亡组(n=32)与存活组(n=83)。对比组间患者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淀粉酶(AMS)、乳酸脱氢酶(LDH)、尿素氮(BUN)、肌酐(Cr)、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比容(Hct)、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 (IL-8)水平,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寻找与ABP患者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检测指标中死亡组ALT、 AMS及Hct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5),其余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指标值在2组...  相似文献   
5.
虚寒痛痹,乌头汤加味治之方药:制乌头10g,麻黄10g,桂枝12g,赤、白芍各12g,甘草10g,黄芪30g,川断15g,乌梢蛇15g,寄生15g。治则:温经散寒,止痛通络。患者,男,40岁,农民,患者于半年前出现膝关节肿痛,伴有恶寒,发热。经用青霉素、强的松等治疗,热退肿消。半年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关节发凉,活动受阻,经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经阿司匹林、消炎痛、雷公藤等治疗稍有好转。后因劳动过度和洗澡入河流贪凉取快而出现疼痛加剧,关节喜温且不能行走来我处就诊。检查L3~5腰椎压痛明显,腰部有叩击痛。X线提示:双骶髋关节面模糊致密影。ESR18mm/小时,RF(…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6例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行胃肠减压、泛影葡胺造影;应用生长抑素、肾上腺糖皮质激素;营养支持、导泻等治疗治愈出院,平均治疗时间14.8 d。结论腹部术后炎性肠梗阻有其独特诊断和治疗方法,积极预防其发生,正确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可以避免误诊误治现象,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8.
汪海平  熊茂明 《临床医学》2011,31(4):107-108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根据结直肠原发癌灶的部位不同,肝转移的发生率也不同,一般盲肠、横结肠、乙状结肠的肝转移率发生率高。外科手术是肝转移的重要治疗方法,同时肝转移也是结直肠癌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动态监测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oluble urokinas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eceptor,su PAR)水平,探讨此类患者术前血清su PAR水平与术后继发腹腔感染之间的关系;以及术后血清su PAR水平对其术后脓毒症严重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急诊外科2016年3月—2017年9月收治的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55例,男性37例,女性18例,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脓毒症,分非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脓毒症组依据其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组和脓毒症休克组2组,分别于入院时及术后第24、48、72h检测血清su PAR、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水平并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分析比较各指标之间的差异及对术后脓毒症的预测价值。结果脓毒症组患者入院时及术后血清su PAR均明显高于非脓毒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63±3.19)ng/m L vs.(10.38±4.32)ng/m L,P0.05;(5.21±3.98)ng/m L vs.(12.47±4.87)ng/m L,P0.05];四个指标预测术后脓毒症的ROC曲线显示,入院时及术后24h两个时间点su PAR的预测价值均明显高于IL-6、CRP,略优于APACHEⅡ评分(AUC:0.873 and 0.809 vs.0.731 and 0.624,P0.05;AUC:0.867 and 0.814 vs.0.729 and 0.593,P0.05);脓毒症休克患者血清su PAR明显高于脓毒症患者[(14.48±3.99)ng/m L vs.(8.47±3.14)ng/m L,P0.05]。结论 (1)创伤性结肠破裂患者入院时血清su PAR水平对预测术后脓毒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2)术后血清su PAR水平对术后脓毒症严重程度有一定的评估作用。  相似文献   
10.
汪海平  项和平 《安徽医药》2012,16(12):1827-1828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收治的15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十二指肠损伤多为多发伤,本组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后出院,13例经手术治疗,术后出现腹腔内脓肿1例,十二指肠瘘1例,死亡1例。结论治疗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与治疗方式选择是关键,妥善处理合并伤及创伤性休克,可降低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