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1.
2.
随着对肩胛骨骨折的深入研究、内固定材料的发展和手术技术的更新加强,肩胛骨骨折手术现已广泛开展起来,给患者带来巨大福音。肩胛骨为不规则形骨,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对骨折的复位固定及愈合有重要的意义。重建锁定接骨钢板(LRP)可对肩胛骨多处进行固定,由于其可塑形、把持力强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肩胛骨骨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危险因素,识别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高危人群,早干预,早治疗,减少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发生。方法以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治疗的在石家庄居住、年龄45岁以上新诊断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为实验组。共85例。在患者居住环境附近寻找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非骨折85人作为对照组,共170例。根据实验设计选取的指标进行随访。所得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数据显示低体重指数、骨质疏松、轻体力劳动为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 P <0.05),轻体力劳动、饮酒、骨质疏松、糖尿病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呈正相关( P <0.05)。受过高等教育与股骨粗隆间骨折呈负相关( P <0.05)。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有:低体重指数、骨质疏松、轻体力劳动、饮酒、糖尿病。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femoral head replacement,FHR)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年龄>70岁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3例,观察组给予 FHR 治疗,对照组给予 PFNA 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负重活动时间、Harris 评分、并发症等情况。结果2组术中出血量与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下床负重活动时间少于对照组(P <0.01),Harris 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1),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1)。结论 FHR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患者术后可较早负重活动,术后并发症少,功能恢复满意,是理想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6.
胫骨Pilon骨折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常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临床并发症多,治疗比较棘手[1].随着外科技术和器具的不断发展,目前手术治疗Pilon骨折已经逐步取代了保守治疗,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法.胫骨Pilon骨折术后患部疼痛、肿胀是影响手术疗效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本研究在常规术后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冷疗,发现临床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和股骨近端锁定板、股骨近端螺旋刀片抗旋髓内钉(PFNA)以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粗隆间骨折的失血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70岁以上共162例分别行DHS和股骨近端锁定解剖板、PFNA以及股骨头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并根据术后检查结果计算围手术期总失血量。结果PFNA显性失血量与其他三种手术方式相比最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围手术期总失血量4组手术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各种手术方式均有自身特点和适应症,目前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并未增加失血量增大手术风险,因为其具有即刻稳定特点,可早期下床活动避免卧床导致并发症的出现,可作为粗隆间骨折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两孔锁定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是否比传统螺钉固定更具生物力学优势.方法 选用12具防腐处理的小腿标本,模拟制造不稳定Maisonneuve骨折,随机分为两孔锁定钢板组和螺钉组.进行模拟步态的循环试验以及扭转失败的生物力学测试,测量下胫腓联合增宽、扭矩和角度.结果 两组内固定方法均能较好控制下胫腓联合增宽,钢板组稍占优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7 mm比0.06 mm,P>0.05).钢板组和螺钉组的扭矩测量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扭矩分别为40.48、20.17 Nm(P <0.05).结论两孔锁定钢板比两枚3.5mm四皮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作用强.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观察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后神经原性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完全性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患者行人工膀胱反射弧重建,其中28例脊髓圆锥上脊髓损伤患者(痉挛性膀胱),切断并显微吻合单侧S1前根与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一般为S2或S3)前根;8例脊髓圆锥损伤患者(弛缓性膀胱)采用腓肠神经移植并显微吻合T10/T11神经根前根及支配膀胱最强的神经根前根。通过对34例(2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死亡)患者术前、术后6、12、18个月随访并行尿流动力学检查(无菌生理盐水灌注速度25ml/s),评估痉挛性和弛缓性膀胱功能恢复情况。两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均选其具有代表意义的尿流动力学检查指标,整理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6例痉挛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3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残尿量、膀胱顺应性不同时间点间比较两两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8例弛缓性膀胱患者,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残尿量由术前的495.1±56.6ml降至术后18个月时的264.4±30.8ml,且术后不同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逼尿肌压力由术前的6.3±3.9cmH2O升高到术后18个月时的82.9±4.3cmH2O,且术后3个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未发现一例通过搔抓下腹部皮肤引起排尿。结论:利用脊髓正常反射通路重建神经原性膀胱人工反射弧改善膀胱功能是可行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数字化X射线摄影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SPECT)核素骨显像对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就诊并诊断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7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采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联合SPECT核素骨显像进行诊断,对照组采用数字化X射线摄影进行诊断,对比两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经影像学检测,观察组35例患者中确诊31例(占88.6%),对照组35例患者中确诊24例(占68.6%),观察组诊断准确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8,P<0.05)。术前经影像诊断,观察组诊断的骨折块数为(3.57±0.50)块,对照组诊断的骨折块数为(2.67±0.40)块,观察组骨折诊断块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315,P<0.05);观察组中骨质连续性5例,非连续性30例,对照组中骨质稳定性13例,非稳定性22例,观察组更接近术中骨质连续性和稳定性,两组连续性和稳定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57、4.6...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