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内科学   1篇
药学   4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氯吡格雷)存在不同程度个体差异,可能导致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目前针对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期间的血小板功能检测以评估预后并指导个体化给药的研究较多,但争论较大。本文就现有的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及其最新研究现状作一综合。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北京某医学院校本科学生非处方药(OTC)药物知识掌握情况和个人用药习惯。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该校学生694名,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此次调查共得到有效问卷646份,调查结果平均分33.15分,满分52分。药学专业大三、大四2个年级显著高于其他专业年级,而其他专业间和年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药房购药是学生自我药疗的一个重要途径。结论该校学生OTC药物知识掌握及个人用药习惯有待加强。药学相关知识教育能增强学生安全用药意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安徽省、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政策对样本医院质子泵抑制剂(PPI)使用的影响,为减少质子泵抑制剂滥用现象、促进质子泵抑制剂合理使用、完善与推进重点监控药品管理政策提供依据。方法:以全国各省份监控目录形成的重点监控药品库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四川省的重点监控药品目录,综合考虑药品典型性及临床替代品等因素,遴选出安徽省奥美拉唑被监控品种(商品名)作为样本药品,奥美拉唑未被监控品种及4种PPI(通用名)作为对照药品,另外四川省纳入5种PPI(通用名)作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提取安徽省3家三级医院2014年11月至2017年9月的月度数据、四川省成都市9家三级医院2014年一季度至2017年一季度的季度数据。研究通过有对照的间断时间序列(interrupted time series,ITS)模型,分析样本药品及对照药品用量与金额的变化。结果:(1)安徽省、四川省实施重点监控政策后,除四川省埃索美拉唑使用下降趋势不显著外,被纳入监控目录的PPI品种的用量、金额均出现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5);(2)安徽实施重点监控政策后,奥美拉唑未被监控品种(商品名)使用显著上升,所有奥美拉唑(通用名)使用显著下降(P值均小于0.05)。(3)安徽省将奥美拉唑纳入监控目录后,其他PPI品种(通用名)的使用显著下降,PPI类药品的整体使用受到有效限制(P值均小于0.05)。结论:安徽省重点监控药品政策有效限制了奥美拉唑的使用,同时使PPI类药品的整体使用显著下降。四川省重点监控药品政策使纳入监控目录的5种PPI整体的使用受到有效限制,政策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且接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联合使用二级预防用药情况及其与血小板反应性的关联性。方法纳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176例,住院期间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患者血小板反应性,检测氯吡格雷药理作用主要效应基因CYP2C19多态性,详细记录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带药品种与使用情况、临床特征。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的方法,分析二级预防用药率与血小板反应性的关系。结果 176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94.89%、β阻滞药使用率为80.68%;氯吡格雷用药后血小板抑制率平均为(45.33±28.78)%,出现血小板高反应性(high on-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HTPR)患者66例(37.50%)。在校正CYP2C19基因多态性影响以及其他临床特征干扰后发现,住院期间使用β阻滞药患者比不使用者血小板抑制率显著增高,HTPR风险显著降低(72.73%比85.45%,OR 0.18,95%CI0.06~0.53,P=0.002),而其他药物使用率与血小板反应性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除药物因素和基因多态性因素之外,吸烟、疾病表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置入支架长度对HTPR风险有显著影响。结论β阻滞药与氯吡格雷用药后血小板反应性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血小板内皮聚集受体-1(PEAR1)基因多态性对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小板反应性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某院心内科的207例ACS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维持治疗1年。对患者进行基因分型,并根据连锁不平衡系数和基因分布频率进行单倍型分析,使用血栓弹力图仪(TEG)检测患者的血小板抑制率,观察1年间的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心绞痛复发等缺血事件,同时观察了出血事件。结果:将rs12566888、rs12041331、rs2644592、rs822442、rs822441和rs4661012这6个紧密连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分为5个常见的单倍型,按照TEG法检测的血小板抑制率(PIR)从高到低排序定义为H1~H5,将H1作为对照组比较其他组与血小板反应性及终点结局的相关性。单倍型H4(占13.61%)与H5(占10.99%)相比于H1来说与血小板抑制率的降低显著相关(P值分别为0.042;0.044)。rs11264579与其他SNP之间连锁关系弱(r^2<0.3),该位点突变与缺血事件(OR:0.46,95%CI:0.23~0.94,P=0.032)以及靶血管血运重建(OR:0.26,95%CI:0.07~0.93,P=0.038)的发生风险降低显著相关。结论:对于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ACS患者来说,PEAR1基因单倍型H4、H5与血小板抑制率降低显著相关,rs11264579突变与临床结局的改善显著相关,但本研究在血小板抑制率与临床结局之间没有找到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