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肽Y标记神经元在大鼠脑桥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了神经肽Y(NPY)样神经元在大鼠脑桥的分布,为探讨脑桥NPY样神经元的功能提供实验形态学依据。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方法(PAP法)。结果:在脑桥可见到前庭神经上核、耳蜗神经腹侧核及脑桥尾侧网状核NPY样免疫反应胞体。前庭神经上核的NPY样胞体较多且密集,细胞大小均匀,呈梭形或椭圆形,有明显突起;耳蜗神经腹侧核内的NPY样胞体呈大小均匀分布,圆形且较小,突起不明显;脑桥尾侧网状核内的NPY样胞体分布较稀疏,且大小不一,呈菱形或梭形,有明显较长的突起。结论:NPY样神经元不仅广泛存在于端脑和下丘脑,在脑桥也同样有着广泛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本实验采用HRP逆行追踪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大鼠蓝斑内P物质(SP)、神经降压肽(NT)、生长抑素(SOM)三种肽能投射神经元的纤维联系及其局部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证实:1.HRP注射至丘脑或尾壳核后,大鼠蓝斑内均可见到双标记神经元。2.存在SP样和NT样蓝斑—丘脑纤维,前者终止于丘脑腹后核和板内核,后者终止于丘脑板内核。3.蓝斑至尾壳核的投射呈SOM样免疫反应。4.蓝斑内三种肽能投射的起始和终止部位有所不同,其中SP样和NT样神经元主要位于蓝斑后部背侧区,其纤维终于丘脑;而SOM样投射神经元则见于蓝斑前部背侧区,纤维终止于尾壳核。上述肽能通路均为双侧性,而以同侧占优势。5.蓝斑内三种肽能单标记神经元中以NT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最为丰富。以上结果表明;蓝斑上行性投射中除含去甲肾上腺素纤维外,还含有SP样、NT样和SOM样纤维,并存在一定的局部定位投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用HRP逆行追踪技术显示家兔肌皮神经躯体神经元的定位。方法 :将 6只家兔分别切断左侧肌皮肌神经 ,并在近侧断端涂抹HRP ,对躯体运动和躯体感觉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进行研究。结果 :HRP标记细胞见于脊髓C7节段前角外侧部 ,同侧C7脊神经节内也出现大量的HRP标记细胞。结论 :对比感觉和运动神经元的定位 ,可见两者间呈对应性关系的节段性分布。  相似文献   
4.
加替沙星注射液与4种抗生素配伍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加替沙星注射液与4种常用抗生素配伍的稳定性。方法:在室温下模拟临床常用的浓度,观察10%加替沙星注射液与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及注射用磷霉素钠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配伍6h内混合液的外观、pH值和吸收度的变化。结果:加替沙星注射液与磷霉素钠混合时,1h内有沉淀产生,与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混合,6h内混合液外观、pH值、含量均无明显变化。结论:加替沙星注射液与注射用磷霉素钠不可配伍使用,与硫酸庆大霉素、硫酸阿米卡星、硫酸妥布霉素注射液配伍6h内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5.
腓骨滋养孔及腓骨滋养血管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七十年代,由于显微外科的发展,带血管游离骨移植新的植骨方法已广泛应用。国内外曾作过一些研究。为了准确地作好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取材,我们对腓骨滋养孔及腓骨滋养血管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肌间沟阻滞麻醉穿刺深度与臂丛上干的回归方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过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尸 40具 (80侧 )分别进行了测量 ,观测了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经路与皮肤穿刺点臂丛至上干的进针深度平均为 1.3± 0 .4(X± SD) cm。以自身颈围推算经皮肤穿刺点至臂丛上干的个体比例和回归方程 ,给临床提供了数据  相似文献   
7.
颅骨圆孔的应用解剖与临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 5 0具完整头颅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显示 ,颧颌点至圆孔的距离为 5 0 .1± 0 .2 3 mm;颧弓下缘点至圆孔的距离47.8± 0 .2 2 mm;眶外下缘点至圆孔的距离为 44.0± 0 .19mm;腭大孔至圆孔的距离为 3 2 .2± 0 .19mm。  相似文献   
8.
9.
10.
上颌前牙牙槽骨基部的应用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课题对人颅骨50个100侧上颌前牙牙槽骨进行测量,测量项目包括上颌前牙根尖到梨状孔下的距离,上颌前牙根尖上5mm处牙槽骨的厚度。梨状孔的宽度及两侧尖牙牙槽窝远中骨壁间距,对所测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算数学期望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