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美登木素(Ⅰ)已进入临床试验。本文报导,从卫茅科 Putterlickia verrucosa Szyszyl.中分离得两个新的美登木素类化合物 maytancine(Ⅱ)及mavtansinol(Ⅲ),并进行了结构鉴定。该植物是目前已知(Ⅰ)及与Ⅰ有关的抗白血病酯类化合物含量最丰富的资源。(Ⅱ)已证实有明显的抗白血病活性,并是已报导的在C-3上无酰胺基的第一个美登木素类化合物。而这些有效的美登木素化合物的母体醇(Ⅲ)却几无抗白血病活性。  相似文献   
2.
3.
在所有已报道的有生物活性的植物成分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有抗肿瘤活性或细胞毒性的成分。天然存在的抗癌化合物与其它生物活性物质相比,数量较多,且化学结构多  相似文献   
4.
唐松草(Thalictrum faberi ulbr),是中国民间用于抗菌消炎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所含抗癌生物碱唐松草碱(Thalicarpine,Th),已在美国进入第一期临床研究作者从此植物中分得另一种生物碱,经鉴定为新类型化合物,称唐松草新碱T17(Thaliasine,T17)。现将实验结果概述如下a: 1、T17和Th对体外培养细胞生长的影响:将5×10~4~1×10~5细胞接种于微量培养板孔内,次日加入Th和T17。24小时后  相似文献   
5.
新生物碱——18-羟基喜树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果中分到一个新生物碱,经光谱分析(UV,IR,1HNMR,MS,CD)推定为18-羟基喜树碱(Ⅰ),同时分得的还有吕宋果内酯,水杨酸和壬二酸。18-羟基喜树碱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续1976年综述的基础上,收集了1977年~1978年间重要文献(包括部分1979年的文献)中报道的抗肿瘤活性成分并按化合物结构类型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7.
在寻找植物肿瘤抑制剂时,作者等重新研究了百合科美丽秋水仙(Colchicum speciosum),发现此植物球茎的乙醇提取物对P-388小鼠白血病瘤谱及KB细胞具有显著活性。用以上模型为指示,导致分得有活性的成分为已知的脱羰秋水仙碱(Demecolcine),秋水仙碱(Colchicine)和2-脱甲基秋水仙碱(2-Desmethylcolchine)(Ⅰ)。与经过详细临床前的和在临床已证实的秋水仙碱和脱羰秋水仙碱相反,Ⅰ对肿瘤的抑制活性试验未见报道。据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试验,Ⅰ在1~5毫克公斤剂量范围对  相似文献   
8.
新生物碱——18-羟基喜树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果中分到一个新生物碱,经光谱分析(UV,IR,~1HNMR,MS,CD)推定为18-羟基喜树碱(Ⅰ),同时分得的还有吕宋果内酯,水杨酸和壬二酸。18-羟基喜树碱对P388白血病细胞有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9.
新二萜醌——红根草对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根草Saluia prionitis Hance系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为江南民间常用草药。全草治疗腹泻菌痢,扁桃腺炎,咽喉炎,并有抗结核麻疯作用,已从其中分到新天然产物红根草邻醌和丹参酮ⅡA,丹参酮Ⅰ等二十余个化合物。本文报道新二萜醌红根草对醌的分  相似文献   
10.
作者已从菊科堆心菊属植物Helenium microce-phalum中分得抗癌有效成分helenalin,microheleninA、B、C,microlenin和microlenin acetate。现又分得两个微量成分,已知的isohelenalin(Ⅰ)和新化合物isohelenol(Ⅱ)。分离方法如下:全草研粉(7公斤)用氯仿提取,蒸干得油状物,溶解在甲醇-水(2:1)混合液中,用己烷提取几次,其水相浓缩后用氯仿提取,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