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1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2022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肾功能衰竭(简称肾衰)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血中尿性毒素移入脑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脑水肿和脑循环障碍等一系列改变,引起神经系统损害,导致病人出现各种神经精神症状。1.精神症状 轻型精神症状仅表现神经衰弱症候群,尤其在慢性肾衰早期更为常见。病人常有头昏、头痛、疲倦、乏力、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碍等表现。严重者出现中毒性精神病症状,表现诸妄,定向力障碍、错觉、幻觉和恐怖感,常在意识障碍背景上出现,晚上加重。急性肾衰常出现躁狂、易激动、兴奋.慢性肾衰则常有情绪低落、表情淡漠等抑郁状态,在病情明显恶化时可出现人格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和调脂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口服,1次/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浓度的变化.结果 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治疗组显效率达70.0%,总有效率86.7%;明显优于对照组(43.3%和66.7%)(P<0.05),无明显不良反应;TC、LDL-C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FIDL-C(P<0.05)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和P<0.01),血清hs-CRP水平显著降(P<0.01).结论 阿托伐他汀具有明显调脂作用,还明显降低CRP的浓度,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尽早使用阿托伐他汀可更好地预防和控制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减少脑血管病的发生及改善脑血管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脑梗死患者血清C_3、C_4、Hs-CRP改变4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梗死(CI)患者血清补体C3、C4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以探讨这些炎症因子在脑梗死病程中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43例CI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C3、C4、Hs-CRP水平,同时用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与30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CI急性期C3、C4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有所回升,但与急性期和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反,CI急性期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有所降低,但与急性期和对照组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分析显示,C3、C4水平与SSS评分无显著相关,Hs-CRP与SSS评分呈正相关(rs=0.504,P<0.01),C3、C4与Hs-CRP水平呈负相关(r=-0.369,P<0.05;r=-0.322,P<0.05)。结论:急性CI的病理过程中存在低水平炎症反应,伴有补体系统的激活和消耗,Hs-CRP很可能作为一种补体激活剂在其中发挥作用,C3、C4水平降低和Hs-CRP水平升高很可能是互相关联的炎症性损害过程。结合有关研究资料结果,提示测定血清Hs-CRP水平有助于CI的病情和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4.
神经精神疾病可引起急性腹痛,如未全面询问病史和详细检查,容易误诊为急性腹腔疾患,甚至做不必要或无益的外科手术。1.腹型癫痫:为精神运动性发作的  相似文献   
5.
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一基底动脉系统梗塞系指椎基动脉或其分支血液循环障碍引起脑干、小脑或枕叶的缺血性软化、坏死。文献报道甚少,据宣武医院统计占脑梗塞的21.8%。现将我科1985~1988年收治的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14例、女6例,年龄30~76岁,平均58.5岁,51岁以上占80%。既往史:高血压病11例,冠心病3例,合并心房纤颤2例。风心病房颤1例,糖尿病1例,脑血栓形成1例,椎一基底动脉TIA 3例,服避孕药1例。诱因:静态中患病10例,动态中5例,下棋看报中2例,看电影、电视后3例。急性起病19例,亚急性起病1例。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 (acutecerebrovasculardisease ,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改变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于发病 7天内检测 79例ACVD患者血清心肌酶谱 ,即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α HBDH)、肌酸激酶 (CK)和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 (CK MB) ,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 (SSS) ,与32例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除CK MB外 ,脑出血 (ICH)组和脑梗死 (CI)组的血清心肌酶谱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ICH组和CI组的血清心肌酶谱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有颞叶损害组心肌酶谱高于无颞叶损害组 (P<0 .0 5 ) ;LDH水平与SSS评分呈正相关 (rs=0 .30 3,P <0 .0 1)。结论 ACVD患者存在明显的心肌酶谱改变 ,检测其血清心肌酶谱有助于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 男2例,女5例。年龄5岁、20岁各1例,50~80岁5例,其中5例为农民。6例有外伤史,外份部位于左额部1例,手指4例,足部1例。2例伤口继发感染,潜伏期7~30天,平均14天。另1例病前无外伤史,但有牙痛。临床表现:7例均有咀嚼肌痉挛而呈牙关紧闭、张口困难,合  相似文献   
8.
位置性眩晕     
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处于某一位置或几个特定位置时所出现的眩晕和眼球震颤.例如头向左、右或前后转动时在某一位置出现眩晕或使眩晕加重.1 病因位置性眩晕可见于前庭周围性、中枢性或全身性疾病.1.1 前庭周围性病变 最常见的为内耳的耳石变性、中耳炎、迷路炎、迷路积水,以及外伤:颞骨骨折、镫骨手术损伤膜迷路;内耳血管闭塞使前庭器官发生萎缩等.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散发性脑炎与体液免疫之关系,以探讨其病因,我们于1983年4月至1985年1月对26例散发性脑炎患者作了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C_3测定。本组男性15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35.8岁,平均病程11.8天。前驱症状:上感发热18例,腹泻2例。分型:弥漫型(包括昏迷、精神异常、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LMWH)在不同时间窗对脑梗死(CI)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及疗效。方法按起病至治疗开始时间分为〈24h组、24~48h组、49h~7d组。3组患者均使用LMWH 5000抗XaIU腹壁皮下注射,2次/d,共7d,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检查甲襞微循环,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和疗效评定。结果与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甲襞微循环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或P〈0.01),尤以〈24h组为著,但3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无显著差异;3组患者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P〈0.05),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24h组大于49h~7d组(P〈0.01)。结论LMWH在不同时间窗均可改善CI患者的微循环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疗效以24h内为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